最近一段时间,宝妈们的朋友圈都在传这条内容:
有的还贴出了幼儿园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公告,据说这种病比手足口病还厉害,是真的么?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与手足口病是同一类病毒所致,通常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如近距离说话、面对面睡眠呼吸、亲吻接触等。
它好发于夏秋季节,“六一”前后正好是高发期。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7岁,以发热、咽红、咽痛、上颚粘膜水泡为主要症状。好在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可以自愈,大多数症状轻微,病程一般在1~2周。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表现:
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最主要的任务是: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主要症状
高热、咽痛、口腔疱疹、溃疡、流涎、厌食、呕吐,医生检查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的话,极可能就是疱疹性咽峡炎了!
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疱疹位置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仅在咽峡部位,咽喉及扁桃体出疱疹;
手足口病在口腔黏膜、舌头、同时在手脚、肛门周围也可见。
★风险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1——2周可以自愈;
手足口病病情较轻才可自愈,严重情况还可出现脑炎甚至肺出血。
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一般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像是飞沫、咳嗽、喷嚏都可能传播,幼儿抵抗力较差,爸爸妈妈一个不经意的吻也可能传染给孩子,因此这段时间要尤其小心。
能否使用抗生素?
不能!
抗生素的药效是杀菌,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胡乱使用抗生素只会导致孩子体内的菌群紊乱,可能导致孩子拉肚子甚至感染。
因此,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如何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是可以自愈的,但发病期间孩子会很不舒服,如果孩子患病,家长要注意做好护理工作:
(1)发热:
低于39°C以下的发烧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比如温湿敷或温水擦浴,不要用酒精擦浴,超过39°C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之类),再强调一遍,不要乱用抗生素!
(2)口腔护理:
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溃疡处涂抹鱼肝油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咽喉肿痛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喉剑喷雾剂消肿(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购买,详情可拨打好药师--)。
(3)饮食护理:
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
如何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孩子久呆的场所要注意通风,孩子经常接触的玩具、生活用品、文具等物品要经常清洗消毒,注意尽量少与孩子面对面亲密接触,人多的地方尽量少去,孩子到家记得提醒他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此外,当孩子出现高烧持续不退、烦躁、抽搐、进食少、小便减少等情况,医院输液;孩子精神状态不佳、呼吸心率血压不正常,建议立即就医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