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由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而体格发育很快,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流口水、生长痛以及呼吸暂停等症状,这是宝宝生病了吗?年轻的爸爸妈妈应注意识别,更好地做好家庭护理。关于流口水实际上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不仅具有湿润口腔、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而且可消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还具有杀菌作用,防止口腔内细菌生长和繁殖。3~4个月的婴儿唾液腺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但此时孩子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口腔较浅,闭唇与吞咽动作尚不协调,表现为常流口水。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由于正在萌出的牙齿对口腔内神经的刺激,造成唾液大量分泌,这时口水就流得更多。因此,以上两种情况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态,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吞咽功能发育完整后,这种生理性流口水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婴儿流口水的原因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腺分泌也就逐渐增加。5-6个月乳牙萌生,剌激了三叉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增加,而这时幼儿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生理现象,随着年龄渐长,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多的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发热;哭吵,检查一下口腔,发现口颊粘膜很红,那是因为口腔发炎的缘故。病情轻的要注意口腔卫生,局部涂冰硼散或金霉素甘油;如果红得厉害,甚至口腔粘膜还有溃疡,应做好口腔护理,多清洗口腔,并及时控制感染。一般以1:洗必泰溶液或0.1%吖啶黄清洗口腔后,溃疡面涂1%龙胆紫或2.5%金霉素鱼肝油,也可涂些锡类散、冰硼散。病情重者,可给予抗生素.如果在口腔颊粘膜发现很多白点高出于粘膜面,且不容易擦去,则是患了鹅口疮。治疗可用1%-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清洁口腔或用制霉菌素(10万单位/毫升)涂患处,每日3-4次;或用1%龙胆紫溶液涂患处,每日2-3次。
流口水几乎是每个宝宝都会有的一个经历。妈妈千万不要小看口水的重要性,它的功能其实很多,如促进吞咽,刺激味蕾;保持口腔潮湿,维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说话。此外,还有少许的抗菌作用,可在牙齿的珐琅质上形成一层无菌细胞组成的薄膜,有助于预防蛀牙的发生。
宝宝流口水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如果不小心,还是有可能影响宝宝健康的。由于宝宝的皮肤较薄,而口水中又含有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消化酵酸,所以当口水流到嘴角、脸庞、脖子甚至是胸部皮肤上时,很容易腐蚀皮肤的角质层;或是因为潮湿而导致霉菌感染,产生皮肤发红、湿疹、发炎等症状。
宝宝流口水的利与弊利1、当宝宝的牙齿要突破牙肉组织时,难免会造成组织的肿胀而有疼感,多一些唾液可以起润滑作用,减少牙齿周围容易发炎的状况。2、口水可保持口腔潮湿。3、口水可刺激宝宝的味蕾,也会促进吞咽动作的形成。4、可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说话。5、可保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还有抗菌作用,口水可在牙齿上形成一层无细胞成分的薄膜,有助于防范蛀牙的发生。弊1、影响外观、清洁麻烦。2、由于唾液偏酸性,且里面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在口腔内因有粘膜的保护,所以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则易腐蚀皮肤最外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3、如果到了两岁以后还是如此,则不但影响外观,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说话和社交能力。流口水宝宝的护理1、对于出牙期的宝宝,有些婴儿喜欢咬手指,长期吸吮可能使手指变形,也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妈妈可给婴儿卫生安全的牙胶做咀嚼训练;可给孩子吃磨牙小饼干,半岁左右的宝宝可在适当的时候添加辅食,促进宝宝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2、对于爱流口水的宝宝,妈妈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小婴儿期间妈妈可用细软的纱布清洁口腔;在孩子自理能力有所提高时,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3、由于唾液偏酸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对经常流口水的幼儿,父母就应当经常为他们擦去嘴边的口水,并常用温水洗净下巴,然后可给婴儿嘴边、下巴处涂上温和无刺激的婴儿油,以防止口水中的酸性物质损伤下巴和颈部的皮肤,造成湿疹或皮肤过敏。给宝宝擦拭口水用的手帕,要求质地柔软,以棉布质地为宜,最好能经常洗烫,以消毒杀菌;擦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4、有些婴儿流口水过于频繁,常会弄湿衣襟,容易感冒和并发其他疾病。最好能给婴儿围上口水肩或围嘴、毛巾等,防止口水弄湿弄脏衣服。5、在增加辅食(4~6个月时)开始吃米粉时,家长有意识地加强其吸、吮、吞、咽的能力;待孩子长牙后,就要尽量少给他吃半流食,或煮得特别烂的食物,而要选择稍硬的东西(如鸡蛋饼等),来提高他的咀嚼能力。6、两岁以后,家长也可以采取用吸管吸水喝,或吹气球的方式,来训练孩子的口腔肌肉收缩能力。吹气球时,家长可教他先合拢嘴巴,再慢慢嘟起腮,嘴处留出一个小孔吹气;当这个动作熟练后,再让他学会深吸气,并对准气球孔吹。这种反复的吸气和吹气,需要腮部不停地外鼓和收缩,进而促使口腔肌肉得到锻炼。当然,同样道理,吹笛子、吹泡泡等,也能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口腔肌肉,解决口水问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