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手足口病马虎不得

  说起手足口病,妈妈们都很惊慌。此病全年均可发作,但好发于夏秋季节,传染性较强,托幼机构为重灾区,常常是一孩得病,全体放假。尽管大部分得手足口病的小孩都是轻型患者,但由于该病传染性较强,且重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大家还是应高度重视。1手足口病主要有哪些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多见于5岁以下宝宝,容易互相传播。以手、足、口出现疱疹为特征,臀部、膝关节等处也可见,大多数病例表现轻微,7~10天左右痊愈,少数可引起无菌性脑膜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极少数患儿病情发展快可致死亡。2在症状上,如何区分手足口与疱疹性咽峡炎、普通感冒?   轻微手足口病表现为口痛、厌食、发热,手、足、臀部出现小丘疹、丘疱疹,在症状上需要与疱疹性咽峡炎、普通感冒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表现为口痛、流涎、不愿进食、呕吐等症状,但高热多见,预后良好,极少数病情较重、高热不退者可合并脏器损害。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不一定都导致手足口病,但也有部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病毒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部分疱疹性咽峡炎其实也是手足口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开始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2~3天后开始出现手足部位的皮疹,即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和普通感冒较容易区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普通感冒不会有手足口病的疱疹和口腔溃疡。3手足口病有哪些严重的后果,为什么会让很多家长感到惊慌?   少数病人,特别是婴幼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的5天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哪怕存活也可能留有后遗症。患儿病情加重表现常常隐匿,因此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如果有持续高热、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惊跳、精神差、呼吸增快或不规则、出冷汗、手脚凉等,要考虑重症手足口病,医院。4应对手足口病,首要的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胃肠道或日常接触传播。由于手足口病治疗上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疫苗接种便成为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暴发和流行的根本手段。有临床研究数据表明,EV71疫苗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护率为97.3%,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率为%。该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但是不推荐5岁以上儿童接种。该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EV71灭活疫苗上市后将首先作为“第二类疫苗”使用,本着“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接种。自家孩子确诊了手足口病,首先要做的就是隔离,不要接触其他儿童,以免交叉感染,不能上学;如果班上同学或小朋友得了手足口病,其他孩子都要密切观察是否会发热,一旦出现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溃疡等,需及时就诊。5家长如何在家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首先,除按时服药、口腔及手足局部喷药外,要密切观察体温,轻中度发热(腋温38.5℃以下)时,用物理降温,可温水擦澡;或温水毛巾敷额头,每隔5~10分钟更换一次;或降温贴外敷额头。高热(腋温38.5℃以上)时,需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   其次,手足口病在婴幼儿和儿童中普遍易感染,做好个人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不要给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饭前便后、外出及护理完宝宝后要洗手,妥善处理污物。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宝宝的衣物要及时晾晒,玩具应注意消毒。   再次,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还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最后,避免与手足口病病人接触,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来源/生命时报编辑/张茜







































妇科小知识
狼疮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zz/2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