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景谷中医middot健康小讲堂

最近时不时有孩子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有的甚至需要住院,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对“孪生姐妹”吧。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病?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然而成人也会被传染,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

分别有哪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在学龄前儿童,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和低热,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大小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等处,偶然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疱疹破溃后成浅溃疡。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米粒到黄豆大小不等,一般不疼不痒,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主要是EV71感染者)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发热,常在38℃以上,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腹痛和四肢肌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高热时可发生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等,但不见于齿龈及颊粘膜。2-3日后红晕扩大,疱疹破溃变为数个黄色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其他部位不出疱疹。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一般均在4-6日后自愈。很少有并发症。

那是如何传染的呢?

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如何预防?

1.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含氯洗手液,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2.注意孩子用品及环境卫生

孩子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消毒;奶瓶、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充分清洗、消毒;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不管疱疹性咽颊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1~2周的后续传染期,高发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4.及时接种手足口疫苗

疱疹性咽颊炎没有疫苗,手足口可以接种二类疫苗EV71疫苗,对肠道病毒71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90%以上,6个月以上可以选择接种。得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要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注意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C,注意预防隔离,防止疾病扩散流行。必要时及时就医。

供稿:杨春蓉编辑:明梦珍审稿:赛健春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zz/10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