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咽峡炎链球菌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一例

作者:医院口腔科(巩艳玲);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王恒琨、王仁欣、郑晓涛);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张文峰)患者女,63岁,因“右侧下颌后牙区疼痛10d,颌下区肿痛5d”于年10月13日来诊。患者10d出现右下颌后牙区疼痛,锐痛,夜间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耳颞部,口服头孢克洛、甲硝唑无明显疗效。5d前出现右侧颌下区肿痛,医院静滴头孢哌酮、替硝唑无明显疗效。现肿痛加重,张口受限,影响进食,来诊,门诊检查后,以“右颌下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感染”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6年,服用二甲双胍0.5g,每日两次治疗。专科检查:右侧颌下区、下颌体部、耳颞部肿胀明显,边界不清,按压痛明显,未扪及明显波动感。表面皮肤颜色稍红,皮温略高。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20.1×/L、中性粒细胞总数18.3×/L、淋巴细胞总数0.9×/L、单核细胞总数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1.2%、血红蛋白91g/L、红细胞压积26.2%;肝肾功:血糖:15.8mmoL/L、总蛋白51.4g/L、白蛋白16.8g/L、总胆红素6.4μmmoL/L、直接胆红素2.8μmmoL/L、碱性磷酸酶U/L;尿常规:酮体(+++)、尿糖(+)。CT示:右侧下颌角至颞肌区弥漫性肿胀,可见大量液体低密度影像,气管旁亦可见肿胀区。入院后行“右面部多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术中见颌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见大量灰白色脓性分泌物,留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留置引流管3根。术后经验性给予头孢曲松钠、奥硝唑等抗感染治疗,并给予人血白蛋白补充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R)、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降糖,塞莱昔布止痛等处理。3d后细菌培养结果,提示:咽峡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敏感,克林霉素、红霉素、莫西沙星耐药。10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再次行引流物细菌培养,提示:正常菌群生长。但引流区仍有灰白色脓性分泌物溢出,继续抗感染治疗10d,引流口未见明显分泌物,于年11月5日出院。讨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主要致病菌为厌氧菌,且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共同作用造成的混合感染。有研究表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咽峡炎链球菌是定植在口腔、咽喉、消化道等正常菌群之一,之前被称为“米勒链球菌群”,包括咽峡炎链球菌、中间链球菌和星座链球菌。与其他草绿色链球菌群不同,咽峡炎链球菌群与化脓性感染和脓肿形成有关。过去被认为是条件致病菌,但是近年来咽峡炎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年有学者发现咽峡炎链球菌后,不断有学者报道患者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细菌。年Salvert等报道了在例米勒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中,33例为菌血症(24%),其中20例为腹部感染,主要是胆管炎、胆囊炎和阑尾炎,6例为败血症休克,5例死亡。年Casariego等报道咽峡炎链球菌导致的菌血症患者中56%为化脓性感染,19%为心内膜炎。近年来,国内也有报道。年赵建平等报道了咽峡炎链球菌脑膜炎1例;年陈洪山等报道了米勒链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导致的医源性膀胱感染1例。但目前尚未见咽峡炎链球菌导致的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报道。该例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黏附、趋化和吞噬功能亦受到影响,淋巴细胞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下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生长减少,机体清除病原菌的能力减弱后,从而继发感染。对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行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明确致病菌指导临床用药,并应注意监测电解质的水平,适量补充白蛋白、维生素、氨基酸,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创区愈合。来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年7月第7卷第13期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福建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zd/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