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持续高温湿热,小朋友容易患上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医院的儿科门诊人满为患。昨日医院了解到,前来看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有所增加。因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且都有发热、疱疹等表现,不少家长容易混淆。那么这两种病该如何区分?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嘴里一排小疱疹
3岁的东东是个“小话痨”,这几天,他突然不爱说话也不爱吃饭了。三天前,东东开始发高烧,妈妈用手电筒一照,发现东东嘴里一排红色小疱疹。随后,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医院门急诊主任李联侨说,最近来看这种病的孩子比较多,每天有几十例,很多孩子还发高烧。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症状有发热、咽痛,在口腔里、软腭上和扁桃腺、悬雍垂上出现小疱疹。疱疹的初期是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多数可见丘疹、疱疹和溃疡同时存在。因此,如果孩子突然不爱吃东西,频繁流口水,就很有可能是感染了疱疹性咽峡炎。
疾控专家提醒,疱疹性咽峡炎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夏天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5岁以下的儿童易发。
一周左右可恢复
李联侨说,因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发病症状相似,有些家长很容易将二者混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在于,患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只在咽峡部位出疱疹,手足口病患者则在口腔、手足臀都会有疱疹。另外,疱疹性咽峡炎虽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一般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一周左右即可恢复。不过,如果孩子持续高烧、溃疡不愈,那么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不是传染病,却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托幼等孩童比较集中的机构易爆发。李联侨说,现在有的幼儿园做得很好,为了减少病毒传播,老师在上学前对每个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发现可疑情况就让孩子请假回家休息。
李联侨提醒,患儿应饮食清淡,多喝水,少吃多餐。应多吃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尽可能少吃煎、炸类的油腻食品,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同时,可以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缓解咽部和口腔不适。
市疾控中心: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日前,市疾控中心发布了6月健康预报。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厦门需特别 记者医院发现,手足口病、麻疹、疱疹性咽峡炎接诊患者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儿童居多。 厦门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已经进入本年度第一个发病高峰。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这两种病均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此外,厦门市从疫区输入登革热的风险增加,如去过登革热疫区后出现相关症状者应及时就医。今年,厦门已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报告。随着夏季的到来,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将逐渐繁殖和活跃,建议全市居民清除可能有蚊幼虫滋生的各种水体,消除一切形式的积水,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
特别提醒预防手足口病 注意个人卫生
如何预防传染病呢?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认真洗手。流行期间(4月-6月)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
接种疫苗是儿童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规定,儿童在8月龄时应接种1次麻疹风疹二联疫苗,1岁半至2岁时应接种1针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如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及时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接种疫苗。
(勤洗手,预防手足口病。)
作者通讯员:厦童宣
编辑:张艺林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白癜风怎么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