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以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

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主要侵袭1~7岁儿童,潜伏期2~4天,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主要临床表现

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夏秋季。

1.症状

起病急骤,高热、咽痛、烦躁不安、流涎、厌食、呕吐、全身不适、吞咽困难,精神萎靡和惊厥等。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进食时哭吵、不愿进食。

2.体征

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病程为1周左右。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首及接触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一般2~6天,变现为发热、口痛、厌食、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后转为小疱疹或小溃疡,口腔内可波及舌、牙龈、扁导体和咽部。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手足部较多,掌心背面均有,皮疹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两病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手足口病

(1)病原体两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2)诊断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手、足、口、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诊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可以伴发热或不伴发热。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未见疱疹,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之后再出现手、足、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皮疹。

2.疱疹性口腔炎

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疱疹性咽峡炎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此点与疱疹性口腔炎迥异。

预防

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鐧界櫆椋庤兘娌诲ソ鍚?
鍝噷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zl/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