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儿科感染性疾病疱疹

六、疱疹性口炎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疱疹性口炎的诊断、辨证和中成药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疱疹性口炎的诊断、辨证和中成药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疱疹性口炎是小儿容易发生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也可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该病主要是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黏膜直接感染所致。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年龄越小,全身反应越剧烈,口腔症状也越重。学龄前儿童多见,有自限性。

3、流行病学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传染方式主要为直接经呼吸道、口腔、鼻、眼结膜、生殖器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4、病因病理

疱疹性口腔炎的致病原是I型单纯疱疹病毒。局部黏膜出现红疹,并迅速出现渗出而形成水疱。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发生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严重者黏膜上有较厚的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

5、临床表现

5.1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

5.2前驱症状较重,可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5.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邻近乳磨牙(成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成簇小水疱,易破,形成大面积糜烂面。

5.4病程7—10天,有自限性。

6、诊断

大多数病例,根据临床表现都可做出诊断。实验室检查只是用于最终确诊,常用方法有非特异的疱疹病毒检查和特异的疱疹病毒检查。

7、鉴别诊断

7.1口炎型口疮

为散在分布的单个小溃疡,病程反复,不经过发疱期,溃疡主要分布于口腔内角化程度较差的黏膜处,不造成龈炎,儿童少见,无皮肤损害。

7.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疱沿三叉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不超过中线,疼痛剧烈,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7.3手足口病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数量不等,口腔内水疱易破,形成溃疡。

7.4多形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是一组累及皮肤和黏膜,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病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红斑及水疱,疱易破,遗留糜烂面,表面有大量渗出物形成厚的假膜。

8、治疗

8.1西医治疗原则

8.1.1局部治疗

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常使用的制剂有溶液、糊剂、散剂及含片,如复方硼酸溶液、0.1%~0.2%洗必泰溶液含漱,酞丁胺软膏、阿昔洛韦软膏局部涂搽,锡类散、养阴生肌散局部使用,葡萄糖酸氯已定片含化等;对于复发性唇疱疹还可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

8.1.2全身抗病毒治疗

核苷类抗病毒药和利巴韦林,对于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可口服阿昔洛韦1次mg,1日5次;或者利巴韦林,1次mg,1日3—4次。

8.1.3对症和支持疗法

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进食困难者可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B、C等。

8.2中成药用药方案

8.2.1基本原则

根据病情轻重、疾病类型和疾病人群,辨证使用中成药。

8.2.2分证论治(表4----73)

表4-73疱疹性口炎分证论治

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中成药

风热在表证

疾病初起,腔溃疡较多,周围焮红,疼痛拒食,伴发热恶风,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双黄连口服液、复方双花糖浆

脾胃积热证

溃疡较深,甚剐满口糜烂,边缘鲜红,灼热疼痛,口臭涎多而黏,面赤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清泻脾胃,通腑泻火

小儿化毒散、蓝芩口服液、口腔炎喷雾剂、八味锡类散

心火上炎证

溃烂以舌边尖多见,疼痛较重,心烦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清心泻热,引火下行

小儿清热宁颗粒、六神丸

虚火上浮证

口腔溃疡较少,色淡痛轻,颧红虚烦,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知柏地黄丸、金果饮

(1)风热在表证:溃疡较多,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等处溃烂为主,严重者可见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面赤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恶风,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疾病初起,腔溃疡较多,周围焮红,疼痛拒食,伴发热恶风,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双黄连口服液、复方双花糖浆等(表4-74)。

表4-74疱疹性口炎风热在表证论治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双黄连口服液

双花、连翘、黄芩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口服。1次20mL,1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复方双花糖浆

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风热外感,风热乳蛾。症见:发热,微恶风,头痛,鼻塞流涕,咽红而痛或咽喉干燥灼痛、吞咽则加剧,咽及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数

口服。3岁以下,1次l0mL,1日3次;3~7岁,1次l0mL,1日4次;7岁以上,1次20mL,1日3次;疗程3天

(2)脾胃积热证:颊内、上颚、唇角、齿龈等处黏膜出现破损溃烂,色白或黄,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较深,大小不一,有的融合成片,甚则满口糜烂,边缘鲜红,灼热疼痛,恶进饮食,口臭,涎多黏稠,可伴发热,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溃疡较深,甚则满口糜烂,边缘鲜红,灼热疼痛,口臭涎多而黏,面赤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清泻脾胃,通腑泻火。

小儿化毒散、蓝芩口服液、口腔炎喷雾剂、八味锡类散(表4-75)。

表4-75疱疹性口炎脾胃积热证论治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小儿化毒散

人工牛黄、珍珠、雄黄、大黄、黄连、甘草、天花粉、川贝母、赤芍、乳香(制)、没药(制)、冰片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热毒内蕴、毒邪未尽所致的口疮肿痛、疮疡溃烂、烦躁口渴、大便秘结

口服。1次0.6g,1日1~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蓝芩口服液

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

口服。1次20mL(2支),1日3次,小儿酌减

口腔炎喷雾剂

蜂房、蒲公英、皂角刺、忍冬藤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对小儿口腔炎症有特效

口腔喷雾用。1次挤喷药液适量,1日3—4次,小儿酌减

八味锡类散

西瓜霜、寒水石、人工牛黄、珍珠(豆腐炙)、青黛、硼砂、硇砂(炙)、冰片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内有蕴热,外感时邪引起的瘟疫白喉,咽喉肿痛,喉闭乳蛾,兼治结肠溃疡

取药粉适量,吹撒患处或灌肠

(3)心火上炎证:口腔溃疡或糜烂,以舌边尖多见,红肿灼热,疼痛较重,心烦不宁,叫扰啼哭,面赤唇红,口于欲饮,进食困难,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溃烂以舌边尖多见,疼痛较重,心烦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清心泻热,引火下行。

小儿清热宁颗粒、六神丸(表4-76)。

表4-76疱疹性口炎心火上炎证论治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小儿清热宁颗粒

羚羊角粉、牛黄、金银花、黄芩、柴胡、板蓝根、水牛角浓缩粉、冰片

清热解毒。用于外感温邪、脏腑实热引起的内热高烧,咽喉肿痛,咳嗽痰盛,大便干燥

开水冲服。l~2岁1次4g,1日2次;3—5岁1次4g,1日3次;6~14岁1次8g,1日2~3次

六神丸

珍珠粉、犀牛黄、麝香、雄黄、蟾酥、冰片

清凉解毒,消炎止痛。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温开水吞服。1日3次,1岁1次1粒,2岁1次2粒,3岁1次3—4粒,4—8岁1次5~6粒,9~10岁1次8—9粒

(4)虚火上浮证:口腔溃疡较少,稀散色淡,周围淡红,疼痛木著,口流清涎,不甚臭秽,口干不渴,颧红盗汗,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神气困乏,经久不愈,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口腔溃疡较少,色淡痛轻,颧红虚烦,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知柏地黄丸、金果饮(表4-77)。

表4-77疱疹性口炎虚火上浮论治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知柏地黄丸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丹皮、茯苓、泽泻、山药

滋刚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口服。水蜜丸1次6g,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

金果饮

地黄、玄参、麦冬、南沙参、太子参、胖大海、西青果、蝉蜕、陈皮、薄荷素油

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肺热阴伤所致的咽部红肿、咽痛、口干咽燥;急慢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亦可用于放疗引起的咽干不适

口服。1次15mL,1日3次:小儿酌减

9、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一般1~2周痊愈。痊愈后可能复发。

(闰慧敏)

招商

10-









































白癫疯
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zl/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