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一岁左右,患上了溃疡性咽峡炎,整个病发,求医,到好转的过程,让我对育儿护理有了更深一步认识,在此分享给大家。
注:本次分享更偏重育儿经验分享,专业性护理建议和医生咨询哦。
整个过程介绍如下:
太长不看版本:
初期娃的症状是体温迅速升高,在家简单护理无效后,赶紧送医。
就医后在家主要靠护理,需要多喝水,认真听医嘱。
当家长的心态要摆正,遇到紧急情况,要冷静处理。
第一天:
早起第一餐,七点左右喂食,迷糊中听到宝宝拒食哭闹的声音。队友量体温,发现是37.5摄氏度左右,没在意,以为是正常的天气闷热,体温升高(宝宝体温比正常人偏高,且在夏天),没放在心上。于是我俩正常去上班。
晚上下班回家,测量体温,发现已到38左右,我心想不妙,立即采取物理降温。
了解到,其实婆婆下午已稍微做些物理降温的工作,温水擦手和额头,但效果不佳。
匆匆吃过晚饭,给宝宝冲澡,物理降温。洗好后测量了下,下降了0.5,但没过多久,体温又升上去了。
宝宝不舒服,抗拒吃饭,我们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半碗辅食给灌下去,接着又给吃了个小儿黄那敏颗粒。
到了11点左右,体温有点刹不住,往39度发展,全家人决定,马上灌退烧药。
一把退烧药下去,十分钟左右,立即大汗淋漓。
夜晚睡觉设置了几个闹铃,每两个小时响一次,轮流起来给宝宝量体温,盖被子。
吃了退烧药,体温降下去了,一度降到36度多,我一阵欣喜,以为危险已过。
到了下半夜,情况不妙,又回到38度左右。
第二天:
一大早醒来,宝宝一直处于低烧状态。
正常给宝宝喂食,我正常上班,上班前给宝宝喂了去热排毒药。
上午上班期间,婆婆给打来个电话,说体温还是降不下去,我安慰她别着急,拿出退烧贴贴额头,采取物理降温试试。
期间我认真推断了下宝宝发烧的原因,是感冒发烧,积食发烧,长牙发烧?都没得到有效证据。
到11:30,我立即赶回家,发现宝宝情况很不妙,体温很高,用耳温枪一测量,居然狂飙到39度,为确保时不时误测,我用其他两个体温计分别测量,已经飙升到39.3,情况很不乐观。
中午给宝宝喂食了一点辅食,他很是抗拒,吃一口哭一下,可怜异常,一顿饭下来,不止小孩,连大人也累乏。
然后立即给灌了布洛芬。半小时后,宝宝开始大汗淋漓,一小时后,体温又上升到38.5,我心里怕怕,感觉有不好的事情将发生。
我当机立断,医院!!
终于,折腾一番后,医院,挂了急诊。
儿科急诊病人多,等了将近1小时,终于轮到我们。
医生简单咨询情况后,开嘴检查,我发现了宝宝喉咙有颗大溃疡。
我恍然大悟,难怪宝宝会抗拒吃东西,难怪会发烧。
医生给开了阿莫西林,需要做头孢皮试,看是否过敏。
排了15分左右的队,做了皮试,20分钟后,出具检测结果。
等待过程,去走廊里给宝宝喂奶。
皮试结果阴性,医生说,宝宝对头孢不过敏,直接去拿药回家就可以了。
医生说患上咽峡炎,估计要发烧3天左右,就医回去后观察,看宝宝恢复情况,如若情况不妙,医院就诊。
我这一颗心更是悬着放不下了。
谢过医生,赶紧拿药。测量了下,发现宝宝体温又升到39,给宝宝立马吃下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和喷雾剂,然后回家走。
回到家已经将近下午5点,喂饭,洗澡,喂奶,喂药。一番折腾下来,已经快9点。宝宝体温还是居高不下,保持38度左右。
大人也高度紧张,一整天下来,我和婆婆轮流抱着宝宝,他不肯独自睡在床上或座椅上,我们已经累乏,腰酸背痛。
宝宝一直不能顺利入睡,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喂奶。
今天断断续续已经喂奶超过5次,我胸已经暂时没奶水提供,且奶头被吸的疼痛,可我顾不上这些。
宝宝还在这么努力吸吮,当妈的感觉到他不是在喝奶,而是寻找安全感,我的奶水让他知道妈妈在,妈妈在保护着他。
到9点半左右,宝宝终于昏昏沉沉睡去,折腾快一天,宝宝也累的够呛,昏昏沉沉睡着了。
而在我们两个忙于应付娃病情时,队友在忙于加班,到晚上九点多才返家。整个过程都是两个女人在面对,有些精疲力竭。
男人在家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平时没什么用,可关键时刻异常需要他的存在。
到了11点左右,我们密切观察测量体温,发现体温又飙升到39.5,吓得我们感觉把宝宝弄醒,再次灌药。
布洛芬,退热,所有药齐上。
到了凌晨,体温下降,到37度左右,我们也喘了一口气。
第三天:
那天是周六。
一大早醒来,吃过早饭,发现宝宝体温有些低热,其他情况还正常。
我和队友特地带他出去溜一圈,10点回来,发现宝宝又发烧了,39度。
喂饭,喂退烧药,又一轮战斗。
好在谢天谢地,到了下午2点左右,宝宝体温下降到正常了,他终于可以好好地舒服的睡一觉了。
历时三天,病情终于稳定了!!终于好转了!!
之后:
情况比预期中的好,第四天以后,宝宝已经活蹦乱跳。
紧张的几天的神经,终于放松。
娃生病一场,愈发觉得《你好,李焕英》里的台词:“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了”是所有当妈的心声。
没有什么事比一场持久的病更能挑战一家人的神经。
没有什么比娃的健康快乐更能让当妈的喜上眉梢。
经过这件事情,我也总结得到了一些结论:
1.借着这个事件,我可以名正言顺对家里老人说说,不能亲宝宝,即使是亲宝宝的脚也不可以,不要对着宝宝喘气,不要用嘴吹凉饭,等等注意细节。
2.不唠叨,不埋怨,发现问题,和家里人商量积极应对,找到有效解决办法。
3.相信宝宝的能力,相信宝宝可以挺过这一关,不焦虑,不着急,冷静处理才是王道。
回顾
记一场感冒对抗战:宝宝感医院?
你好,产后发汗了解一下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花在娃身上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点击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