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常见于婴幼儿。症状多表现为起病急,主要是由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由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通过接触传染、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染,潜伏期一般为2至7天。由于其发病症状和手足口病相似,又有“隐形手足口病”之称,两者易混淆。
?
两者最大的区别,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区别
诊断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特点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呕吐等,病程为1周左右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烂嘴同时伴双手、足掌侧及边缘出现红色皮疹、白疱疹,疱周有红晕,臀部和膝盖周围可有红疹,类似大痱子样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可见数个至实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而手、足掌侧及边缘的皮疹,病初红疹经过几小时或一夜可见红疹上面的起白疱疹,约米粒大小不高出皮肤,个别大的可高出皮肤区别此病与手足口病相比在其它部位没有任何皮疹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是在其它部位多了许多皮疹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目前有数十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发手足口病,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被认为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隐性感染者或者患者,隐性感染者即感染了肠道病毒但是不表现出症状的人,多为成人,患者就是感染了肠道病毒并表现出一定症状的人,多为儿童。
传播途径
当我们的手接触到隐性感染者或者患者的鼻涕、痰液、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病毒便会经我们的手进入我们的口中,然后感染我们。
临床表现
嘴巴痛、厌食、低热、出现疱疹,疱疹好发于手心、脚心、肛周,或者好发于四肢关节处的皮肤。
关于手足口病的六要点
?轻症手足口病会自愈
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绝大部分患儿只需要隔离休养、对症处理就可以自愈。家长只需做好该做的护理,顺应病程发展,孩子多会自行恢复健康。
?这样做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5--7月,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
教孩子勤洗手
勤给孩子换内衣裤及床上用品
孩子的餐具及玩具定时清洁
?孩子出现以下症状考虑手足口病:
发热、流口水、拒绝吃东西、嘴巴痛、喉咙痛
口腔、手、脚、肛周有红色疱疹或斑丘疹
?手足口病不宜擅自用药:
给患儿服用抗病毒中药(错)
给患儿服用利巴韦林(错)
不滥用药物,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对)
?这样护理患儿好得快
隔离休养,忌剧烈活动
饮食宜细软温凉,食物以孩子能接受为准
若发热或口腔疼痛难忍,规范服用药解热镇痛
?孩子口腔疼痛时这样护理
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让孩子拒绝需要咀嚼的食物,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粥、面、汤羹等软食流质,同时给孩子口服补液盐溶液保证水分和电解质。自制电解质冰棒也是不错的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