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传染病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大多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一旦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出现,很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出现哪些症状要引起警惕?发热:一般会烧3-5天,体温可高达39℃-40℃,可能出现怕冷、寒战、手脚冰凉、头痛等症状。越小的孩子越不会表述,可能表现只是烦躁、哭闹等。
眼部表现:很多人还会流泪、有眼屎或眼睛稍充血等。出现这些情况时别以为只是结膜炎,更不要简单地把这些异常归结为“上火”。
鼻炎症状:搓鼻子、打喷嚏、流鼻涕,如果不多则易成为“鼻屎”;小孩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张口呼吸、打呼噜等。
喉咙不舒服:喉咙干、痒、痛;小孩子可能表现为爱哭闹或者怕吃东西,尤其是固体类食物。
咳嗽:多为阵发性,每次咳嗽声数可能不是很多,但会比较频繁,而且多是干咳。
其他不适: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小孩子容易哭闹、粘人。
这些症状都可能会出现,但不一定都会出现。年龄越小的孩子症状往往越是不典型,还有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等。
水痘水痘是一种因带状孢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皮疹,具有高度传染性,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最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干咳、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并发肺部感染。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极易在幼托机构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愈后良好。
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全年均可患病,呈散发或流行,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易聚集流行。该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或者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9天。
诺如病毒呕吐、腹泻是诺如致病的一贯作风人感染诺如病毒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还会出现低热、头痛、畏寒和肌痛。诺如病毒从不挑人,大人小孩都能感染,不过小孩以呕吐为主,大人以腹泻为主。诺如属于病毒界里“心慈手软”的,凡是被诺如感染的人,绝大多数症状都比较轻,一般1-3天就会痊愈,但少数病例仍会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不能掉以轻心。如何预防这些传染病呢?省疾控专家提醒①保持良好的身体免疫力。及时接种流感、流行性腮腺炎、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预防相关传染病的疫苗,规律饮食,不挑食偏食,多喝水,多吃水果,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佩戴口罩,特别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人群聚集的场所,要全程佩戴口罩;勤洗手,外出后、饭前便后都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注意呼吸道礼仪,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不面对他人咳嗽或者大声说话。
③保持环境清洁。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厕所、门把手等重点区域要经常消毒,玩具、被子等物品要定期清洗消毒。适量储备必要的防疫物资。
④保持社交距离。在商场、车站、餐厅等排队等候时,要注意保持1米及以上安全社交距离,这样既可以防范传染病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⑤疾病流行期间,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聚集,避免接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
目前正值流行病高发季节,春蕾幼儿园也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每月全园、全面、专业的消杀工作,班级老师会按要求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注重对幼儿的每日必三检,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幼儿的健康是各位家长和我们老师最大的心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让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为孩子营造健康、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END(图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杨柳
责编:向丽元
审编:陈建英
—
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