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了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高发的季节,为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共同编撰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年版)以指导临床工作。我们终于有了疱疹性咽峡炎的专家共识,让我们提前学习一下!
事不宜迟,快来听听专家怎么说以下是总结后的重点内容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1.病原学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V-A)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
2.流行特征
该病发病率高,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
3.传染性
潜伏期为3~5d。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4.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直接接触患者造成传播。
5.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同一患儿仍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导致重复的感染发病。
二、临床表现疱疹性咽峡炎急性起病。
1.常突发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热程2~4d,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
2.咽痛: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重者可影响吞咽。
3.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甚至可引起惊厥。
局部体征: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2d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结合流行季节、发热咽痛等症状、特征性咽峡部损害和病原学检查即可作出疱疹性咽峡炎诊断。
2.鉴别诊断
主要与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炎、麻疹、水痘等发热皮疹性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一)一般治疗
1.护理方法: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5)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6)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7)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2.对症治疗:
(1)控制高热,体温38.5℃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遵照医嘱给予退热药物等药物降温。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h,24h不超过4次。(2)止惊治疗,发生高热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治疗,可选用咪达唑仑、苯巴比妥肌肉、地西泮、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
(二)病因治疗
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若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三)住院指征
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有以下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1.脑干脑炎。
2.急性迟缓性麻痹。
3.无菌性脑膜炎。
4.心肌炎。
(四)并发症治疗(即重症患者治疗)
参考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年版)
总结:疱疹性咽峡炎处置流程
参考文献:
1.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年版)
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年版)
儿科医生刘永蛟滨医附院儿科主治医师,儿科学硕士
长期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及科普工作。擅长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如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长期腹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以及儿童胃镜检查。指导家长正确识别、治疗儿童疾病。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更多儿科知识,敬请期待
FORmoreinformation??若有更多问题咨询,请按以下步骤操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