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最近出现发热、嗓子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口腔咽喉部还长了灰白色的疱疹,医生说得了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病严重吗?
宝妈
医生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会使患儿咽峡部疼痛明显,但是大多为轻症病例,预后良好,宝妈不必过分担心。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咽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特点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春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表现: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5.全身和咽部症状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症状严重,发病期间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疱疹性咽颊炎具有传染性,大人抵抗力强,感染几率很小,但如果携带有疱疹病毒,亲吻、喘气和吹凉食物都可能不小心将唾沫喷出,导致孩子患病。
易感人群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均可患病,但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症状比较明显。由于感染的病毒具有多种类型,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病毒,患儿不能产生交叉免疫,所以易致重复感染。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常突然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可达40℃,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有时出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发热期间,年龄稍大的患儿还会出现精神差、嗜睡、食欲差。
局部体征主要为初起咽部充血,并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后破溃成小溃疡。此外,全身和咽部症状一般一周左右自愈,愈后良好。
治疗与护理注意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尽管如此,各位宝妈宝爸也无需担忧,此病具有自愈性,患儿如无出现严重反应,3-7天即可自愈,且愈后良好。
但自愈性并不代表不需要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体温在38.5℃及以上患儿,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局部冷敷等,亦可遵医嘱予退热药物降温。使用退热药物时,应注意,两次用药时间不得短于4小时,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而对于出现惊厥的患儿,应立即来院进行抗惊厥治疗,家长切不可自行处理。
护理注意事项: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
(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多饮水,勤测体温,观察发热症状,以便及时治疗。
如何有效预防
一、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宝宝洗手,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二、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用洗手液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三、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四、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五、园所每日执行严格的晨检制度,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
六、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确诊后在家休息待临床症状消失后一周(不少于14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返学证明”方可上学。
-END-
来源
网络
编辑
童帅亲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