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抗击疫情我们万众一心春夏预防篇三

预防疾病,接种疫苗

健康伴你春夏

春夏季节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同时随着气温转暖,人群接触机会增多,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入或发生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该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多、病情重、流行广、传播快的特点多见于冬春季,多发生于6岁以下儿童。

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

患儿常有骤起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皮肤和黏膜出血点或瘀斑颈项痛、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预防措施:

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方法是及时接种流脑疫苗了解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预防流脑的意识,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太阳,被褥、日用品和用具要勤晒太阳。经常洗手、不随地吐痰。经常锻炼身体,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当身边确定有人患上流脑要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风疹一般多见于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传播途径:

患者是风疹唯一的传染源,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并可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预防措施: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毛巾。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发病为多,属于乙类传染病。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婴儿和7岁以上学龄儿童。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咳嗽、喷嚏、说话)。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主要症状: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麻疹粘膜斑、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可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出诊顺序为耳后、颈部,而后躯干,最后遍及四肢手和足。退疹后皮肤脱屑并有色素沉着。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多吃含维C食物,提高抗病能力;在小儿流行性感冒高发的季节外出时注意戴上口罩,少到人扎堆的地方可以有效的预防感染。平时注意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猩红热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夏秋季少;温带地区多见,而寒、热带地区较少。

传播途径: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带菌者和猩红热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出现咽峡炎症状的患者,咳嗽时会排出大量的细菌,是重要的传染源。细菌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少数病例经密切接触、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传播。

主要症状:

猩红热的潜伏期多为1~12天,一般2~5天。可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包含产科型)。在流行期间,大多数患者为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和皮疹。近年来,以轻症患者较多,常常仅有低热、轻度咽痛等症状;皮疹稀少、消退较快,脱屑较轻,但仍可以引起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预防措施:

勤洗手,尤其是吃东西之前和接触到传染源后。不要与患者共享餐具和共享食物。打喷嚏和咳嗽时用肘部遮住口鼻(不要用手遮挡),防止有细菌随空气传播。患者应隔离治疗6天,有化脓并发症的应隔离至痊愈,接触者应密切医学观察7天,最好在咽拭子连续培养3次均阴性后再解除隔离。

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疾病,属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各年龄段皆可发病。

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它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

主要症状:

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

预防措施:

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方法是搞好个人卫生,保护眼睛,免受感染。病人用过的手帕、毛巾、洗脸的盆应该分开。人口密集的单位发现病人,应该及时的隔离,并且快速进行治疗。

肠道是指大肠和小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原体所污染,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过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人群尤为易感。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带有志贺杆菌的粪便排出人体后,可污染手、苍蝇、食物和水,最终经口腔进入人体。

主要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可为数小时到一周不等,平均为1~4天。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预防措施: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主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避免与细菌性痢疾患者及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若家中有患者或带菌者,应做好消化道隔离。注意饮食、饮水、粪便管理,消灭苍蝇。

甲型

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急性起病者占多数,隐性感染者次之;以小儿和青少年为主,为自限性疾病,无慢性化趋势。

传播途径: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或者口传播。另外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甲肝的重要媒介。

主要症状:

甲型肝炎病初,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预防措施:

预防甲型肝炎首先是要切断它的传播途径,其次是感染后的隔离治疗。这就要求做到接触到病人后一定要做消毒洗手;患者接触的物品、碗筷要彻底消毒;注意食物的清洁,尽量少吃生食、少吃未煮熟的食物或凉菜等等;针对高危人群要接种甲肝疫苗等等,这些都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发布的“疫苗5个事实”,强调:①疫苗安全且有效;②疫苗能够预防致命的疾病;③疫苗比自然感染提供更好的免疫力;④同时接种疫苗安全有效;⑤停止免疫接种,疾病会卷土重来。

预防接种

什么是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就是把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法,接种到人体后,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抵抗某种传染病的抗体,即对抗相应的细菌或病毒的抵抗力,从而不患这种疾病。

注意事项

通过疫苗预防相关的感染性,是治本之举,积极预防接种请牢记:1、早规划、早接种,及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接种。2、带孩子到有资质的正规接种点进行接种。3、完整告知医生孩子和家族的过敏史、孩子当前的身体状况。

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让我们在这美丽的季节,健康快乐每一天!

图片

张佳瑞

文案

柴霞

编辑

张佳瑞

责编

王志文

监制

张晓红

◆抗击疫情我们万众一心

春季预防篇(一)◆抗击疫情我们万众一心

春季预防篇(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zl/10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