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详解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最近朋友圈经常会见到转发这么一则消息,
新的一轮病毒感染来了,
请不要亲吻孩子的嘴,
也不要和孩子入嘴同一食物
.......
继前段时间热议的手足口病后,
疱疹性咽峡炎迎来新一轮的刷屏。
面对来势汹汹的疱疹性咽峡炎,
家长们需要如何预防孩子“中招”
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必须得知道呢?
一起来认真看看!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又有“隐形手足口病”之称。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特征为急性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的疾病。
蓝色区域即为疱疹性咽峡炎会发生黏膜疹的区域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有两种传播途径:一个是病从口入,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多次发生本病是不同型别病毒引起。
二、怎样辨别疱疹性咽颊炎
潜伏期为2~4天,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伴有反复发热(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等。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由于小婴儿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
从临床症状上来说,符合以下3条标准可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1.急性起病;
2.主要症状:咽痛、发热;
3.主要体征: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疱疹一般出现在发烧24小时以后,位于悬雍垂、咽喉壁、扁桃体及邻近软腭等处。口唇黏膜及手、足、臀等部位无皮疹。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会将疱疹性咽峡炎与普通感冒、手足口病相混淆。因为家长一般不会去看宝宝的嘴巴里,在发现宝宝高烧,就会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但如果家长仔细观察的话,会注意到孩子的咽喉部、舌部甚至口腔黏膜处有疱疹,这就是疱疹性咽峡炎,与普通感冒是不同的。还有些家长看到宝宝嘴里长了疱疹,就误认为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必须是嘴里、手上和脚上都起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里起疱疹。
三、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愈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看护理。如果护理做得好,一般2—3天体温就下来了,一周左右就好了。那该如何护理呢?
护理措施如下: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2)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给孩子多喝水,少量多次,预防脱水,也有降温、阵痛效果,又有利于冲刷口腔创面,利于恢复。
(3)宝宝患病发热期间,家长应给宝宝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以防止高热惊厥。不需要给使用抗生素,因为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感染。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4)注意个人卫生,清洁消毒患儿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餐具等,因为病毒通过日常接触经口感染。
(5)在护理期间,保证孩子睡眠充足,吃有营养而且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母乳/奶粉、粥,饮食应少量多次,千万不要给孩子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
四、疱疹性咽峡炎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具体措施如下:
1、要注意小孩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小孩玩具、衣服要及时清洗;
2、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鼻,避免交叉病毒感染;
3、居家环境要注意通风;
4、在疾病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5、小孩加强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营养要全面,增强抵抗力。
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疾病流行季节和地区“勤通风、勤洗手、常消毒、吃熟食、控传染”是关键。另外一方面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担心,这种病毒来得快,反应强烈,一定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一般整个病程是两周,之后大部分也不会留下后遗症,请家长们不要过于担心。
妈咪爱贝婴可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