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4-10月份为高发期,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易发于0—6岁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故幼儿园是预防的重点。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没有明显的征兆,多数患儿突然起病,早期主要表现是发热、随后出现疹子,主要集中在手、足、口和臀部,皮疹不会出现过敏所表现出的痛痒,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可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部分患儿没有上述的明显表现,而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吗?
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交集之处,对于普通群众没必要分清两者的区别。如果仅有口腔的疱疹,可以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若在此基础上再出现皮疹(手、足、口和臀等部分),可以诊断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可以认为是手足口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除了柯萨奇病毒A组(1~10、12、16、22型,其中A16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外,可能还有B组1~5型(相对少见)和埃可病毒3、6、9、16、17、25、30型参与其中。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前者轻,后者易引发重症。)
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药物,治疗手足口病主要予以对症处理,即出现发热使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出现呕吐和脱水给予补充液体。同时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若有口腔溃疡,小孩比较难受,鼓励爸妈们给予一些凉的和软的食物给宝宝,像凉的牛奶或水等。该病大多数的患者症状轻微,多在1周-2周内痊愈。
注意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出现哪些情况,家长需要重视
首先通过上面的介绍分析,家长们应该知道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不必害怕,仅极少数患者,病毒未得到有效控制在靶器官(脑膜、脑、脊髓、心脏等)广泛复制,成为重症感染,具体数据是:大约1%—1.6%患儿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率约0.03%—0.05%。早期识别送诊可有效降低最终危险性,出现下医院治疗
1)持续高热不退:发热≥3天,体温>39℃;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4)出冷汗、四肢发凉;
5)血压升高或降低;
6)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
7)高血糖,血糖>8.3mmol/L(应激性高血糖)。
口腔护理包——手足口病的“防火墙”
口腔护理包由口腔冲洗器和棉签组成。口腔冲洗器中包含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卵黄免疫球蛋白,适用于由肠道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等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详情可联系:吴先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