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当天,儿科诊室里孩子们的哭声令人心疼,和家长们聊天得知,孩子的症状多为发烧、咽部疱疹或是手脚疱疹。
医生告诉记者,进入夏季以来,儿科每天的接诊量很大,基本上都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一些轻症患儿在医生指导下能够很快病愈,然而也有家长对病情认识不够,导致孩子病情延误成重症。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通俗地说手足口病的症状就是孩子手、脚、嘴里都起泡,伴有发烧。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嘴里起泡和发烧。”医生说,七、八、九月是婴幼儿疾病高发期,其中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常见。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流行性传染疾病,医生建议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和孩子个人卫生,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孩子出现相医院就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并学习如何科学护理,不要盲目用偏方,以免延误病情,使患儿病情加重。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颊炎到底什么来头?两种病毒同时肆虐家长要怎么应对?!
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5岁以下的孩子是高发人群。
手足口病的病毒和引起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有很多是重叠的,所以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极为相似,又有所区别。
手足口VS疱疹性咽颊炎
怎么辨别?
1.从疱疹的位置鉴别:
相同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不同处:感染手足口的孩子,除了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孩子的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2.从症状上鉴别
相同处: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不同处: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是先发热再发现疱疹,突然性的高热不退,体温在39~40℃左右,发热时还可能伴有抽搐,随后就诊时发现口腔有泡疹,孩子咽痛明显,吃东西哭闹难受。发热时间会持续3~5天。
大多数的手足口是先发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一般是中低热,体温不高于38.3℃,咽痛症状比较轻,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咽痛症状,发热1~2天就恢复正常。
3.哪种更可怕
疱疹性咽颊炎来得更凶猛,会让家长慌了阵脚,但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要更危险。
疱疹咽峡炎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而手足口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的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在发现孩子手脚长水泡后,更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没有重症表现。
如果孩子有以下4种情况
医院就医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都属于自限性疾病。
和大多数感染的疾病一样,不需要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都是可以自愈的,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
发烧:精神不佳或高热,给予退热处理,推荐对泰诺林(乙酰氨基酚)或美林(布洛芬)。
咽痛:可以吃冰棍、冰淇淋或凉的水果和粥给予缓解,如果咽痛严重,则给予缓解咽痛的药物,比如利多卡因凝胶,保证水分摄入就可以。
鉴于症状轻重,手足口还有并发症的风险,如果孩子有以下4种情况,建议尽快就医:
1.宝宝持续高热
出现持续高热,温度39℃超过24小时,或者已经给宝宝吃了退热药但是体温还是下降不明显。
2.咽痛无法进食导致脱水
有的宝宝咽痛明显,喝不下水也吃不了东西,导致脱水严重(眼窝深陷,嘴唇干裂,精神萎靡)。
3.体温正常的时候精神状态差
如果在孩子体温恢复正常的时候,还是精神很差,比如嗜睡、很长时间不吃东西、烦躁,甚至连哭闹都没有力气的时候,建议带宝宝去就诊。
4.出现肢体抖动、呕吐、抽搐等情况
如果孩子出现惊跳(四肢抖动),肌肉抽动或震颤、呕吐、皮肤发花、面色苍白等的情况,医院了。
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这样预防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颊炎都是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染,预防方法类似。
1.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含氯洗手液,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2.注意孩子用品及环境卫生
?孩子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消毒;奶瓶、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充分清洗、消毒;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不管疱疹性咽颊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1~2周的后续传染期,高发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4.及时接种手足口疫苗
疱疹性咽颊炎没有疫苗,手足口可以接种二类疫苗EV71疫苗,对肠道病毒71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90%以上,6个月至5岁的孩子可以选择接种。
责任编辑│魏丹阳编辑│杜溪
记者│刘蕙宇
综合│丁香妈妈
?丹东日报社
▲航天互动嘉年华特价票,下单赠儿童票
▲出口韩国的豆酱,两瓶免邮
▲网红冰酒超低,一瓶包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