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来了!
夏天,我们不仅迎来了高温,还迎来了发烧的宝宝们,大部分宝宝的发热症状都是:突发高热、精神烦躁、抗拒进食。经医生仔细检查,可以清楚看见宝宝,咽峡部(即扁桃体)及其周边,出现围绕着红晕的疱疹,或是黄色溃疡。在此,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预防各项防范措施,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种幼儿传染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它们最爱对5岁以下的宝宝“下手”
常常让娃哭闹、发烧、吃不下饭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夏季是高发期
最近,不少孩子、家长都被手足口病折腾的够呛。
但其实,手足口病的”表姐妹”--疱疹性咽峡炎也不少见。之所以说它俩是”表姐妹”,是因为它们都是由肠道病毒导致的儿童常见传染病。而且,引起这两个病的病毒,多数也重叠,所以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极为相似,又有所区别。
既然是“表姐妹”,它们难免会有很多相似点:
易感人群
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
传染性极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水、食物,甚至吸入其他患儿打喷嚏的飞沫,都会被传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高发期
全年均可出现,夏季是高峰季节。通常从3、4月开始增多,6、7月份达高峰,9月份以后明显降低。
不过,它们也有显而易见的不同点:
得了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口腔内长疱疹。
而手足口病的孩子,手、脚、口腔等部位也会出疹子或疱疹(这就是为啥叫“手足口病”的原因)。
此外,它们带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在发热的同时,咽部会充血,并出现灰白色疱疹,咽痛明显,孩子吞咽困难。
年龄小的宝宝会有拒食、流涎的表现,大一点的宝宝会说喉咙痛。不过,随着疱疹的愈合,疼痛也会逐渐消失,直到完全康复。
而大多数的手足口病,除了发热和口腔疱疹以外,在手、脚、臀部、膝盖或者肘窝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而且,往往在发热下降,进入恢复期时,皮疹反而有一个增多的过程,再逐渐消退。
不过,宝爸宝妈也不用太担心。对于皮疹护理,只需破溃后用碘伏做好消毒,就可以很快好转。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等。
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孩,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医生建议:
只要出现手足口病症状,
医院就诊
有少数病情较重的孩子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即使抢救过来,也可能留有后遗症
做好这六招
能让孩子少受很多罪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染,高发期已经到来,日常生活中要怎么预防和护理?
记住医生教的这几招:
1.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含氯洗手液,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医生特别要提醒,在游乐场玩过,一定要及时洗手。
一部分小朋友的手足口病,就是通过接触一些公共设施传染的,比如商场门口的婴幼儿摇摇车、游乐场的滑梯等。
小朋友在玩耍后,如果没有及时认真洗手,用手抓东西吃,或者直接吮手指,就很容易中招。
2.流食为主
如果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饮食以清淡为宜,食物不要太热,吃清淡、易消化的粥或面食等,不吃刺激性食物。
3.少去人多的地方
不管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1--2周的后续传染期,高发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4.保持口腔卫生
保持清洁常漱口,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签蘸淡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5.注意公共卫生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如无纸巾,可用肘关节),并将纸巾丢至垃圾桶。不要和别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汤匙等。
6.做好消杀、通风
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家中的玩具、家具和厕所等,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章丘红黄蓝秋季招生开始了
名额有限
报名从速
王老师:
巩老师:
我在这里等你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