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月来,我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呈爆发流行趋势!紧张之余,我们应该怎么办?
1
提高认识
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类型,但传染性极强!
2
发病年龄
5岁以下儿童多发。易感人群是婴幼儿和儿童,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年龄越小,越需引起重视。
3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患病儿童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传播途径,可通过密切接触或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4
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5
预后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6
那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0摄氏度、常规退热效果不好、高热大于3天,精神差;
2)、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吃东西呛咳等表现;无法解释的食欲亢进;
4)、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5)、大汗或者皮肤湿冷苍白、花斑;
6)、血常规:WBC在15*/L以上,血糖显著升高,尤其大于8.3mmol/L;
出现上述情况,往往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医院就诊!!
7
血象高一定就要使用抗生素吗
微儿科告诉你,血象升高往往提示机体的炎症反应重,这时候不是考虑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医院让医生识别是否有危重症的风险!
8
医院看吗
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频繁就医会增加传染的风险和院内感染的机会。我会告诉家长,当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皮肤花斑、苍白、湿冷,出冷汗,肢体抖动、无力,频繁恶心及呕吐、腹泻,咳嗽加重伴气紧等情况,需立即看医生!
9
预防
1)严格隔离2周。
2)接触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明显降低重症手足口的发病风险。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流行季节不扎堆,避免儿童与患儿童密切接触。
10
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规范的预检分诊缺失或者不规范、不科学也会造成流行加重;医生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参考文献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