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名为“愿不在儿科相见”的消息刷爆朋友圈:
每年的4-6月都是儿童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然而,手足口病还没消停,疱疹性咽峡炎又出现了。
“请不要对着孩子喘气或孩子的食物放凉不要吹凉”,是不是很触目惊心?难道疱疹性咽峡炎这么厉害,大人呼吸都不能对着孩子吗?而且得了这个病就会高烧40℃,甚至会致命?
“不要随意亲吻孩子的嘴和手”这是经历过手足口病的父母们都有的共识。但是关于疱疹性咽峡炎你又了解多少?
什么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是什么?
1、宝宝突然发烧到38~40℃,但没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
2、宝宝扁桃体周围变红,或者生有小水疱,破裂后形成淡黄色或白色的膜。
3、大一点的孩子会因为口腔疼痛而拒绝进食,小一点的孩子则是表现为拒乳、哭闹、不能睡眠、流口水等。
4、宝宝小便明显减少,或者是一整天都没有小便。
了解完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细心的家长可能发现了,这和手足口病症状不是很相似吗?
疱症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之间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两个疾病在皮损、并发症还有病程方面也都有所不同:
对于手足口病的护理和预防,我们在前期的文章推送过(快速跳转链接:爸妈必看!手足口病高发期,传染性极强!给你一份最全防护手册),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我们今天重点讲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
总的来说,孩子发病通常是1-2周时间,临床上是比较“轻”的病,预后都很好,家长可以淡定一些。就是过程中会高烧,喉咙非常痛,孩子比较痛苦。
01潜伏期:3-5天
这时候体内病毒大量复制,抵抗力弱的孩子,只能等着病毒爆发。
02
前驱期:1-2天
突发高烧38-40度,同时孩子出现喉咙痛、没胃口的表现。
03
水疱期:2-3天
继续高烧,孩子咽喉部,尤其是上颚会出现水泡。
04
溃疡期:低烧或退烧
因为有溃疡面,是孩子喉咙最痛的时候,吃东西很痛苦。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很强,一些幼儿园也因此停课。其实从这病的名字来看就知道,这病主要在儿童之间传播,大人亲吻孩子导致感染的几率很小。即使如此,家长不能放松,不要随意亲吻孩子的手后或嘴,99%的成人都携带有疱疹病毒,而这种病毒就潜伏在唾液腺中。孩子免疫能力弱,一旦疱疹病毒通过亲吻进入孩子体内,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朋友圈消息说“不要对着孩子喘气,不要试图吹凉孩子的食物”,虽然言过其实但也不是毫无道理。喘气、吹凉食物都肯会不小心将唾沫喷出,导致孩子患病。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疫苗,主要应以预防为主。
01进门、饭前、便后勤洗手
孩子回家,第一个事情就让他洗手。孩子出去玩了以后,手上会沾染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小细菌,回家之后,家长通常会让孩子吃点心或者喝水,那么在进食喝水之前,就得先把手洗干净!同样,在吃饭前,便便后都要养成认真洗手的习惯。
02
不要捡落在碗外的饭粒
以前学校或者家长喜欢教孩子勤俭节约,不要浪费农民伯伯的粮食,汗滴禾下土,饭粒掉桌子上要捡回碗里。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桌子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细菌,尤其是餐馆,每天接待形形色色的客人,家长不能因为捡一个饭粒,增加孩子被传染的机会。
03
避免吃过多,饮食清淡
夏季暑热夹湿,如果宝宝吃太多或者吃过多的甜食和冷饮就会导致内伤湿热,外感暑湿,从而引发疱疹性咽峡炎。
04
注意空气流通
多通风,可每天定时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新,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尽量避免吸烟,避免空气混浊,家长也应当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为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疱疹性咽峡炎是感冒的一种,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病位浅、预后好,不是严重的病。用孩子感冒的治疗和养护的总原则来护理孩子即可。因为病程比普通感冒长,孩子比普通感冒痛苦,所以看起来特别严重。因为传染性强所以学校和社会特别重视。一旦被传染,家长也不需要过度紧张,家长的重点,要放在预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