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该如何

每年六七月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又到了高发期

不少小朋友都中招

有的幼儿园病倒一大片

那么,如何区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又该如何应对呢?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是“表兄”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柯萨奇病毒和EV71为主。也就是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同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

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很容易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到7天。虽然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源头相同,表现症状却不太一样。

疱疹性咽峡炎的特点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可以高烧到39度甚至40度以上,有可能出现昏厥的危险情况)、咽痛、烦躁不安、流涎、厌食、呕吐、全身不适、吞咽困难,精神萎靡和惊厥等。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进食时哭吵、不愿进食。

传染性: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可通过亲密接触,经口或呼吸道传播。如接触病毒感染的衣物、玩具、餐具等都可能被传染。

最初的特点:(1)孩子突然发烧。此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此前孩子的体温都正常,同时吃饭、玩耍等一切照旧。突然、猛然间会出现孩子高烧,食欲下降,不玩耍的情况。(2)高烧会反反复复。突然高烧,一会儿又有所下降,随后又迅速升高。时间间隔不等,有时候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是几十分周公。(3)发烧的过程一般会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4)两三天之后,孩子就会不吃饭。

如何区分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生命危险。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表现为口腔出现疱疹,流涎拒食,同时手掌和足底,臀部,膝盖等部位有可能出现皮疹。而疱疹性咽峡炎表现口腔有疱疹,而手足、膝盖、臀部没皮疹。但有些患儿可以先有口腔疱疹,之后手足等部位再出现皮疹,所以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需密切观察手足膝盖臀部等部位有无皮疹出现。

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怎么办?

宝贝一旦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嘴巴长了水疱会很疼,吃不好,连睡觉也不踏实,这是非常考验家长的时刻了,要怎么做才能让宝宝舒服一点呢?

1、保持口腔清洁,可以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2、鼓励孩子多喝水,特殊时期,喝水可以减轻咽喉疼痛。进食粥、牛奶、米粉等流食补充能量;

3、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如有发热,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便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如果孩子反复高热不退,应及时就诊;

4、发热时,要用温水擦浴、降温贴等物理方式降温,高热时可配合使用药物降温。

如果你家宝贝在0-3岁,那么家长要特别注意,一旦发现有持续高热、睡眠过程中会惊厥、抽搐、呕吐,那么不能犹豫,迅速带孩子去急诊。

打败“恶魔”,四条“红线”要守牢

宝贝一生病,虐心的是爹妈!但其实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1周左右就会好!所以爸爸妈妈们也不必太过于担心、焦虑哦!守好以下防线,轻松帮小朋友KO疱疹性咽炎!

红线一:宝宝发烧超过三天,需及时就诊

虽然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的孩子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但少部分孩子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如果患儿超过三天高烧不退,或出现浑身发软,呕吐,惊跳,肢体抖动等情况,要高度怀疑并发脑炎可能,需及时就诊。

红线二:少去人多的地方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所以,体弱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红线三:外出回家及时洗手

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许多家长对孩子们都是这样要求并且执行的,对自己就难免松懈,这同样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隐患。

成人接触了手足口病毒同样可能感染此病,由于成人抵抗力强等原因,没有出现手足口病的相关症状,但是已经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了。虽然没有相关症状,但体内已经携带了该病毒并且也会向外排毒,传染给孩子。

所以,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换洗衣服、晒被褥。

红线四:不乱用抗生素

有的家长说用抗生素去预防,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是杀菌和消炎的作用,却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给孩子乱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菌群混乱,无形中会延长病程,加重病痛。

预防“恶魔”入侵

目前已经进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高发期,这两种病目前都没有疫苗,孩子去年得过,今年也可能再得,所以预防很要紧。预防这两个疾病,最重要的措施是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同时保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jc/11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