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怎样预防呢

幼儿在入园晨检时经常会发现口腔有疱疹的情况,幼稚园也积极采取了预防措施,保健医生加强晨午晚三检、每日做好因病缺勤追踪记录、班级室内通风及消毒工作。很多家长对疱疹性咽峡炎认识不足,在此给各位家长做一下科普。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全年均可患病,呈散发或流行,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患儿感染后仍可导致再次感染发病。

传播途径

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潜伏期为3~5天,多通过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也较常见,亦可通过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皮肤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食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也可造成感染。

基本病因

病毒通过鼻咽、口腔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道淋巴组织停留和复制,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引发疾病。接触到病毒污染的手、物品,与隐性感染者密切接触等均可引起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与呼吸道感染相类似的症状,如发热、咽痛、咳嗽,也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疱疹性咽峡炎的局部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

典型症状

1全身症状

该病起病迅速,常突然发热和咽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发热可持续2~4天。咽痛明显,严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拒食、哭闹等症状。

2局部症状

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初起表现为咽部充血,进而咽峡部的黏膜上出现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疱疹周围红肿,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疱疹也可出现在口腔的其他部位。

3伴随症状

可伴随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多发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值此阶段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当孩子出现突然发热、明显咽痛、拒食、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医生根据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状、典型的咽峡部疱疹,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4确诊后

①注意做好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②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③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温水浴等。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传染性,所以要注意隔离和日常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患儿应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如病情恶化应尽快就医。

同一型的肠道病毒一般不会反复感染,但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再次引起该疾病,患儿康复后也应多注意卫生以防止感染。

如何预防家庭护理

1、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勤晒衣被。

2、发热患儿应注意,衣被不宜过厚,以保证散热。

3、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4、看护儿童的人员平时也应多注意卫生。在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减少病毒侵袭的机会。

日常生活管理

1、饮食尽量清淡,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硬等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适当多饮水。

2、注意口腔护理,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病情,勤监测体温,观察伴随症状,警惕高热惊厥发生。此外,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及饮食状况,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一旦有病情变化,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诊。

特别注意事项

1、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2、患儿用过的物品(例如玩具、水杯、衣物等)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3、根据成都市传染病相关管理规定,疱疹性咽峡炎等同于手足口的管理,确诊后患儿需居家隔离观察14天,期满后需医院开具复课证明复课。

日常预防

1、多多了解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了解其简便的识别方法及传播方式,以便对孩子适当普及防病知识,教育孩子适量饮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咬玩具等。

2、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例如有游乐场、商场超市等,避免孩子接触患病者。

3、气温变化较大时,注意增减衣物。

成都市新都区金苹果保利城幼稚园

园区-

园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jc/11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