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广州不少幼儿园向家长发出提醒:近期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各类传染病高发期,请家长注意加强孩子的卫生习惯,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家长注意!近期患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儿童有所增多,其中尤以疱疹性咽峡炎多见,手足口病患者也有上升,以3至5岁幼儿多见。
会引起高温抽搐
4岁的洋洋在广州天河区某幼儿园读小班,上周开始发烧,体温一直在38.3摄氏度左右徘徊,食欲不振,而且昏昏欲睡。经医生检查发现是患了“疱疹性咽峡炎”,洋洋喉咙里已经出现了很多红色点点。医生说接下来会长出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2-3天后逐渐扩大并形成溃疡。
广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陈德晖表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近95%是病毒引起的,起病急,孩子得病后体温迅速升高,容易导致高热抽搐,医院。
有传染性需隔离
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增清介绍说,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感冒的一种特殊表现,夏秋季节多见,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有小流行,婴幼儿多一些,与手足口病一样,因为其有传染性,一般会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
“孩子往往因为咽痛而流涎、拒食。婴幼儿因为不能诉说咽痛,所以日夜哭闹,不能睡眠。”李增清表示,该病一般病程在7天左右。患病的孩子会突然呕吐、高温在39摄氏度左右,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一定要抓紧就医。除了按医嘱服药外,家长应给孩子多饮水,有利于降温;吃有营养而且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米粥、果汁。饮食应少量多次,不要给孩子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
手足口病就是手、脚、口有皮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则是咽喉处,早期是皮疹,后期破溃以后就变成溃疡。医生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3-5天,突发高烧38-40度,伴有咽红,食欲不好等症状,除高烧外上颚粘膜出现水疱。
医生提醒,疱疹性咽峡炎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采取隔离措施,只有出现疱疹后才能确诊。医院易出现交叉感染,最好先在家自行退烧。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疫苗,家长应帮助孩子勤洗手,加强锻炼,少去人多的场所。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童夏季常见病,预防此病,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
少去公共场所,有症状速就医
无论是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在预防上,儿童应远离感染源,勤洗手,勤消毒,室内多通风,少去公共场合,切断感染途径。因为疱疹性咽峡炎会引起高温抽搐,而手足口病起病急,严重的会引起孩子脑干损伤,延误治疗甚至会导致孩子死亡,因此,一旦有相关症状,一定要迅速带孩子就医。
护理指导
1.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疼痛明显,患儿大多都有拒食现象。应该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食物不宜过热,应该清淡一些,不油腻,并富有营养。
2.为防止继发感染,一定注意口腔卫生。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染。
3.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
减轻不适的方法是: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但如有发热,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便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谨记:
1.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传染性,应采取隔离措施。
2.只有在出疱疹后才能确诊。到医院易出现交叉感染,在症状未明显前建议先在家自行退烧,注意防止高温惊厥。
3.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愈性的疾病,一般1-2周内康复。但需注意观察孩子手、脚、臀部有无疱疹,以防发展为手足口病。
(资料综合整理自网络)
年5月20日正式开始启动的母乳爱公益项目,推动设立母乳爱公益基金和母乳爱志愿服务队,致力于通过母乳爱公益课堂,进一步普及推广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同时倡导捐献母乳救治重症儿童,目前为止,已免费救治多位重症患儿。目前共与北上广三地5医院母乳库进行公益合作。母乳爱北京志愿服务队也在年的5月20日成立,开始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开展母乳爱公益活动。
你可以发邮件到母乳爱公共邮箱:
muru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