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疱疹性咽峡炎出没,带娃的要当心
最近很多小盆友出现了发热、咽红、咽痛、上腭粘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手足口病,其实这是另一种婴幼儿期的常见病——疱疹性咽峡炎。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传染性的疾病吧。
疱疹性咽峡炎类似手足口病,也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发的,以延续高烧°,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期的常见沾染性疾病。宝宝嗓子特别疼,因此孩子精神烦躁,食欲差,不吃东西不喝水,小宝宝还会流口水。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有1~2天(不超过3天)的潜伏期。这期间,患者不会有任何症状,但是体内病毒大量复制。
先驱期:病发早期,症状不明显,只是发热,可有咽红、食欲不好等症状,没法与普通感冒等相鉴别。
症状明显期:在类似感冒的先驱症状后的当天或第二天,上腭粘膜即会出现小水疱,2~3天内变成直径2~3mm,继而破溃,构成白色或黄色的溃疡。发热是主要的伴随症状,但通常体温不高,几近在水疱破溃的同时,体温开始逐步恢复到正常。水疱破溃成小溃疡后有疼痛感,会影响到患儿的进食,婴幼儿会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大约会延续2~3天。
与手足口病的区分:虽然同属于肠道病毒感染,病发和传播途径都类似,但手足口病有典型的散发在手掌、足底和肛周的粟粒样斑丘疹。
与疱疹性口腔炎的区分: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多发于冬季,由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会累及齿龈、颊粘膜和唇周皮肤。
上述二者的感染性较疱疹性咽峡炎要强一些,症状也较疱疹性咽峡炎稍重。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情较轻,却也会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也可能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如果延续高热、溃疡不愈等要斟酌就诊,一旦出现呕吐、头痛、精神委靡等症状,要尽快就诊。
医治护理
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是自限性疾病,并没有殊效抗病毒药物,家庭护理显得尤其重要。没有合并症的患儿可以在家医治护理。
一般护理: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针对发热的护理:使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注意补水。请参考《婴幼儿发热的家庭护理细节》1文。针对口腔的护理: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针对口腔内水疱破溃后的小溃疡,可适当使用保护创面增进溃疡愈合的药物。
饮食护理:得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在口腔内的水疱破溃成小溃疡期间,尽可能多给予一些温凉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产生。疾病期间的饮食中可以多配合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新鲜蔬果,病愈后可再及时补充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品。
预防措施
要注意吩咐孩子多洗手、多喝水、多透风,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疾病。详细预防措施可参考我们之前的科普文:,二者预防措施是相近的。
最后再谈一谈大家最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