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4-7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近期在晨检过程中已陆续出现相关病例。
疱疹性咽峡炎VS手足口病?
从症状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来势猛烈,高热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但手足口病不然。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
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如何护理?
1.定期监测体温,观察呼吸,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
2.多休息,注意隔离。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为传播媒介。
3.多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4.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如何预防?
如何做好家园配合?
1.在疾病高发季节,幼儿园要按照规范做好空气及物表的预防性消毒工作;指导幼儿多喝水、勤洗手;做好缺勤幼儿疾病追踪及上报。
2.幼儿园应做好晨午晚检。若发现幼儿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家长接回就诊,同时做好班级其他幼儿的观察护理。
3.幼儿来园前,家长应先在家检查幼儿有无发烧、咳嗽,手足臀部有无水疱或疹子,询问幼儿咽喉有无疼痛,若有不得入园,请及时就诊。
4.幼儿就诊后,家长将结果如实反馈给老师,以便班级及时采取预防性消毒措施。
5.严格执行复课制度。
疱疹性咽峡炎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开具复课证明才可入园。
手足口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两周后开具复课证明才可入园。
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感谢每一位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供稿
邓艳
审稿
倪莲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