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里苦,就是不说!天气一热,疾病流行,这个时期疱疹性咽峡炎开始频繁光顾,日托、学校等人群集中区域可有小范围爆发,来势汹汹,防不胜防!家庭内的传播也是重要途径,因为家长可以携带病毒却不发病或症状轻微而被忽略。
如何判断是否患病?
疱疹性咽峡炎在教科书中被归类为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的专业术语),那么说明它也是一种感冒,但有比较容易区分的特点,所以单独划分,那么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特点呢?
它起病急骤,伴有发热,往往是高热,甚至可达40℃,因为咽峡部出现疱疹而疼痛,小宝宝多出现食欲下降、厌奶/食、流涎、易激惹等症状,大宝宝还可以口述口腔不适、咽痛等相关词语,张开嘴后可以在腭舌弓、软腭、扁桃体、悬雍垂等部位看到许多(一般不多于十处)疱疹样皮损,皮损初为小丘疹,在出现后的24小时内生成囊泡,水疱大小在1-2mm左右,水疱周围黏膜可见红晕,约24小时后破裂形成溃疡。
可见疱疹性咽峡炎是一个描述性的诊断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可恶的疾病呢?一种叫做肠道病毒的病原体。
目前已发现有多达22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以导致该病,其中以柯萨奇A型为主,包括A1-6、8、10、22等,这也是疱疹性咽峡炎可以反复发生的原因。
虽然是病毒感染,但这个时期如果化验血常规可以发现,部分会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升高,对于此类可以积极复查,不首先考虑细菌感染,治疗上抗生素不是首选的,当然,这个过程请交给专业的儿科医生,而不要自行判断。
虽然是病毒感染,但肠道病毒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而且其为RNA病毒,临床常见的抗病毒药如更昔洛韦(可简单记忆为洛韦类)等为抗DNA病毒药,对肠道病毒没有治疗作用,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一定要就诊得到处方后再用药哦。
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今年的专家共识在这一点上也有了转变,应评估收益和风险。
那么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如何进行呢?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
上面说的两个主要特点,发热和疼痛的处理其实是一致的,儿童常用的两种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有止痛作用,它们的全称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可以缓解宝宝不适。
由于疾病早期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导致液体流失和摄入不足,退热过程也会伴随大量出汗,病程期间要保证补充充足的液体(对于大宝宝,优先于进食,可以减少进食,但不能减少摄入液体),根据宝宝的年龄,液体不限于母乳、口服补液盐、米汤、水等介质,可以在使用退热药后止痛作用发挥后多补充一些,对于部分不能保证充分摄入液体的宝宝,可以通过静脉补充。
有使用利多卡因(凝胶)涂抹口腔内皮损进行局部麻醉来减轻疼痛的建议,但涉及的因素较多,如考验家长操作能力,不做首选的推荐。
食欲下降时可以少食多餐,以流食为主,但不要强迫喂养,在国外,有食用冰激凌来补充热量的建议,这是一个很好措施,但我们实施前,应统一好家庭内的意见和认识,不要影响到照顾宝宝,在症状好转宝宝开始恢复饮食的阶段,仍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为主,注意温度。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是一个良性病程,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通常在1周内缓解,部分病例可达2周,即便时间较长,普通病例仍可门诊治疗,但对于不能保证摄入或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时应住院治疗,出现这些并发症时,往往会伴有精神差(如萎靡、嗜睡等)、持续高热不退(持续不是反复)、呼吸快等等其他异常表现,对于家长来说,多复诊几次交给医生来判断不失为保险措施,而肠道病毒71型导致的手足口病可能仅有咽峡炎表现,诊断上需要病原学检查支持,不算做疱疹性咽峡炎病例。
如何护理和预防?
对于已经发病的,应做好:
隔离,目前仍然推荐隔离2周;
休息并做好室内卫生和空气流通;
清淡饮食,流食为主,少食多餐;
做好口腔卫生;
做好发热前后护理;
采取以下措施预防:
做好卫生,特别是手卫生,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避免病从口入;
除粪口传播外,也可见于呼吸道、水疱液接触传播;
流行期少去人群集中之地。
注:接触后隔离、请假离开幼托机构并不能完全预防疾病,因为平均潜伏期为3-5日,变化范围为1-10日,未出现症状(携带)或症状已消退的患儿也可传播病原。
周大夫玩科普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