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干燥容易上火,如果人体不能及时适应气候的变化,就会扰乱新陈代谢,再加上爱吃火锅等热辣食物,容易脾热内积,产生毒素,毒邪不能排除,淤积在口腔,容易患口疮、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病因尚未明了,中医认为多与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有关。口疮的上火分3种:心脾热盛,郁热化火:这是长口疮最主要原因,没有之一。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心和脾,但古人认为“口舌为心脾外候”,所以我们能通过口舌一探究竟。嗜好辛辣厚味伤脾、时常抑郁烦闷伤心,这两类内伤最容易变化成火(实火)、熏灼口腔,这也是口疮喜闻乐见的生长条件。消除这种来头的口疮,需要清淡饮食与一颗和缓的平常心,杜绝伤脾、伤心。脾胃虚弱,阴火内伏:热辣饮食易上火,多吃些冷食就不会了吧?大错特错!贪凉只会让脾胃升降失调:那些本该消化下去的、以及本该输送全身的营养通通滞留脾胃,郁久化热,上熏口腔就长出了口疮。对付这团火需要适当进补,中医把这种特殊的去火方法叫“甘温除热”,只有对贪凉说不,让掌管消化的脾胃强壮起来,这把虚火自然消退,口疮也不会那么猖狂了。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外感风热火毒,肺肾阴虚,气血亏虚……都能让人上火!这些上火因素与季节天气变化、起居作息不规律、女性经带胎产密不可分,口疮喜欢挑选这些时机一显身手。总的来说,口腔溃疡与心关系最大,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即所有,也就是说,所有的痒、痛、疮,都归心管!因“心开窍于舌”,因此这种类型的口腔溃疡特点是具有多发于舌尖或舌前边缘,灼痛、色红、面积较小,伴有口热口渴,心跳心烦,小便少而黄,睡眠不安,舌尖红等。对这种溃疡的治疗,除了可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以泻心火之外,也可艾灸神阙穴以祛心头之火。
为什么要艾灸神阙穴?
正常情况下,心为火脏,为阳居上,像太阳一样温煦大地,大地得温则能生长万物;肾为水脏,为阴居下,人体的心火下移于肾,可使肾水不寒。而人体的肾中水汽随肝气冲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如同沧海中水被太阳映射,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涨为云,可以遮拦太阳的热一样,这种情况叫心肾相交。
但如果心和肾之间的沟通除了问题,肾水不能上济心火,火不能下降以温肾水,便会出现了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而位于腹部中央的神阙穴,是心肾相交的门户,是沟通心肾之间的机关,因此艾灸这个穴位,等于是让心和肾之间重新建立了联系,心肾得以沟通,肾水得以约束心火,口腔溃疡自然也就不再出现了。
选择神阙穴施灸,既可引火下行,又可调理脾胃助长正气,具体方法为悬灸5~10分钟,致皮肤发红为止,每天1~2次。
患上口腔溃疡就大剂量服用清热泄火类药,是不正确的做法。口腔溃疡易反复?艾灸这些穴位有奇效:合谷穴、大陵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合谷穴:合谷穴有疏经通络、镇静止痛、清热解表的效果,主治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头痛目眩等。大陵穴:大陵穴能倾泻心火,还可泻脾胃之热,调治心脾上火所导致的口腔溃疡。足三里穴:艾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善人体免疫力。太冲穴:中医认为,肝脏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调畅气机”,水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当肝有病变,则气机不调,气滞水停。艾灸太冲穴可降肝火。每穴位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口腔是人体能量供应的第一站,负责食物的初加工,是食管、肠胃深加工的基础,为了不让溃疡经常光顾这里,我们日常还要注意健康饮食,远离油炸肥腻的垃圾食品,防患于未然。
学习更多艾灸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by/1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