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
全国各地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数正在上升!
天气越来越炎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近期有许多媒体报道,手足口病的“姊妹病”——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医院接诊患儿明显增多,出现了疱疹性咽峡炎的就诊高峰。
近期新闻儿推圈提示,家长要提高认知,提前做好预防,提高孩子抵抗力,才能有效远离疱疹性咽峡炎带来的危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更快识别疱疹性咽峡炎及其防护措施。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病于夏秋季节。病原体多为柯萨奇病毒A组病毒,起病急骤,表现为突然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时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的黏膜上可见数个甚至数十个2~4毫米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主要通过呼吸道、肠道(粪-口)或虫媒途径传播,如经由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染。2~10岁的孩子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婴幼儿,可为散发或小流行,病程在1周左右,基本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诊断1与手足口病的区别手足口病的患儿也有疱疹,那么,两者的疱疹有什么不同呢?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大多数的手足口病患儿先是咽喉部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并伴有发热。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生命危险。而少数手足口病的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因病情发展快,还会导致死亡。
2与普通感冒的鉴别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
那怎么区别呢?普通感冒多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病后表现为流鼻涕、鼻子堵塞、咳嗽、疲倦、食欲减退、发热,体温38℃左右。疱疹性咽峡炎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引起,有一定的传染性。症状多表现为突然高热,伴严重咽痛、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乏力等。口腔内有灰白色丘疹或疱疹,四周绕以红晕。
家庭的日常防护01勤洗手因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在潜伏期内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是也具有传染性,幼儿园一个小朋友得了,就很可能殃及到其他孩子。因此大人和孩子,都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尽量不要让孩子与别人共用餐具、毛巾、衣服、玩具等用品。
02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多刷牙、勤洗手,餐具做好消毒。
03清淡饮食疾病症状表现出口腔疼痛明显,孩子大多有拒食现象。建议多吃点清淡流质食物,比如稀饭。等病情好转后可食用煮烂的面条。
04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在疾病的高发期,应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或空间相对封闭的场合,避免交叉感染。
05做好室内通风消毒应做好室内通风与居室内的物品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06提升免疫力平时要让孩子多运动、锻炼身体,并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营养均衡,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疱疹性咽峡炎推拿保健手法1、清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之间。
操作方法:术者沿赤白肉际从掌指横纹推向指横纹为清,称清胃经。作用: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2、清大肠
位置:食指靠近拇指侧,自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面沿直线自虎口向指尖直推,称清大肠,每次~次。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3、揉总筋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称揉总筋,每次~次。作用:清心泻热,散结止痉。主治口舌生疮、发热烦躁、潮热、牙痛等。
4、揉内劳宫
位置:掌心,将中指屈曲时,指尖所对的位置。
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的罗纹面着力,紧贴在内劳宫穴,做反复、有节奏的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每次~次。作用:除烦清热,主治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5、清补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操作方法:术者用左手握患儿之左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儿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儿拇指尖至拇指根来回推之,称为清补脾经。每次~次。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消食积、化痰涎,增强其自身免疫力。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童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