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比较微弱,“自洁”功能差。
发病机制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病毒由原发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结,或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脏器,引发各种病变。
流行病学因本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因此传播途径复杂。主要包括:
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受染,如麻疹病毒,EB病毒等。
消化道传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柯萨奇病毒等。
3.生活密切接触:如EBV、HSV等。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
临床表现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急性淋巴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10型引起的一种变异的疱疹性咽峡炎,有如典型咽峡炎同样的损害,但不进展到水疱和溃疡,仅存留有淋巴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灰白色丘疹,周围绕以红晕。
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取咽部疱液或粪便,经组织培养或接种于乳鼠可得致病病毒,同时可取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进行特殊的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或血凝抑制试验,以助确诊。
鉴别诊断1.疱疹性口腔炎,其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
2.复发性口疮和贝氏(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且一般无全身症状。
3.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治疗1.采用复方硼砂溶液、生理盐水或3%过氧化化氢含漱;病变部位涂擦2%金霉素甘甘油或1%甲紫,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3.为防止继发感染及缩短病程,可肌注青霉素、庆大霉霉素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静脉给予抗生素联合应用激素。如青霉素万U联用庆大霉霉素24万U加地塞米松5mg静滴,或头孢唑林6~8g联用阿米卡星0.48g并加地塞米松5mg静滴,治疗效果好,一般无并发症。儿童用药量酌减。
(供稿人简介:惠迎春,儿一科健康管理师,主治医师,儿科学硕士,主要从事儿内科及新生儿常见病及危重急症的救治,曾先后在《中华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