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隐匿了几天,为什么呢?因为我女儿研研在幼儿园被传染手足口病,并且把弟弟也传染了!家有俩宝的妈妈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嘛~~~
万万没想到啊!研研坚持了三个多月的全勤记录竟然毁在手足口病上。
更加没想到的是,冬天竟然也能流行手足口病?看来今年南方的冬天还不够冷,病毒还很活跃。手足口病四季流行还真不是说着玩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闻风色变的手足口病。
先来说说我家前两周的情况。
周末在外疯玩了两天之后,一向精力旺盛的研研在晚饭后突然蔫了,趴在地垫上休息。我预感不太对劲。
果然,睡前开始发热了,而且是高热,体温上升很快。但是除了发热,其他症状一概没有。我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太在意,只是给予常规物理降温和退热药处理。
当晚,老师在群里通知班上有手足口病例出现。确诊孩子的家长解释孩子症状只是发热,手上出现一个很小的疑似疱疹,咽拭子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算是轻症。我心中一紧,赶紧仔细检查研研的手、足、口,当时并没有出现疱疹。
巧的是,恰恰就在发病前的周五,全幼儿园刚刚举行了大型义卖活动。这下可忙坏了妈妈们,赶紧把买回家的玩具隔离、全家消毒、各种提心吊胆。其实,我想说,这时候再动手已经晚了……
发热一天后,研研很快就退热了。隔天,四肢、手足、嘴巴开始泛起红色的小疹子、又过了一两天,逐渐演变成疱疹。这时基本可以判断是手足口病跑不掉了。
这几天里,女儿班上陆续报告手足口病例。全班竟然有1/3的小朋友确诊感染,这传染性真是够强的。不过好在都是轻症。但是,即便已经基本痊愈,因为疱疹内的液体、飞沫等还是具有传染性,因此孩子们仍然需要在家隔离两周。
那一段时间,去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屈指可数,有需要隔离的、有体弱怕传染的,有时老师甚至比孩子人数多。妈妈们开玩笑称,这些宝宝享受的是VIP待遇~
研研生病之后,我一直担心弟弟被波及。毕竟才刚刚一岁,免疫力要差很多。手足口病的重症多集中在3岁以下的宝宝,还是有点危险的。但是,同一屋檐下实在是很难隔离——共同的玩具、好动的孩子们、照顾的大人本身也会带菌。就算没有这些,潜伏期的传播也让人防不胜防。惴惴不安了三天之后,弟弟终于华丽丽滴被姐姐连累了。
和研研相比,弟弟的情况就严重多了。发热两三天反复高热,退热药效一过就立即反弹。随后出现疑似红疹,并开始拒食,大概是口腔疱疹开始作怪,哭闹得令人心疼。
这时,我跟研研老师继续请假并说明了情况,医院确诊一下。考虑到弟弟的症状比较严重,我便医院。
研研的检测结果没有一点悬念,和班上其他宝贝一样:“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
而弟弟的血常规报告比较吓人:白细胞高达20(正常值在4-10),C反应蛋白接近70(正常值10),已呈现合并细菌感染的迹象,估计是口腔里的疱疹溃破化脓了。
医生一看是这么小的宝宝,血象又这么高,建议住院。但是,我考虑这次感染的不是重症手足口病毒,血象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住院的话,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更大。因此,决定只输抗生素,回家密切观察。
所幸,用药效果不错,点滴两天后弟弟渐渐能吃东西了,没有再发热,复查血常规显示炎症消退、仅表现出单纯病毒感染的迹象。弟弟精神也好了很多,我悬着的心一点一点放了下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肠道病毒是一大类主要寄生在人体肠道的病毒,分很多种。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其中一类病毒引起的,只是疱疹表现的部位不同。只在咽喉起疱疹的被称作疱疹性咽峡炎,在手足口四肢等部位起疱疹的就被称作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目前主要在东亚流行。年1到7月,大陆确诊手足口病例万,死亡例。随着大家的重视,该病死亡率降到了万分之一,而且死亡病例多出现在延误治疗的重症病例中。
所以,手足口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重症病例主要由EV71病毒引起。3岁以内、得手足口5天以内的宝宝是重症高发人群。
这次,研研和小朋友们的检测单显示,他们都是“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而没有最常见的柯萨奇A16和EV71。而且幼儿园小朋友基本都超过了三岁。因此,在他们中间出现重症的概率极低。
但是,我也在网上看到一些亲历重症病例的家长和医生描述的经历,的确非常瘆人。手足口病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提前预判是否重症,有的连疱疹都不明显,并且没有有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和护理,非常被动。所以,如果是重症,往往病情发展非常迅速。有多迅速?危重型平均发病到确诊3天,确诊到死亡10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恢复期的宝宝可能突然病情变化转为重症。因此,即使宝宝见好也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记得医生的叮嘱:如遇肢体抖动、精神不好、嗜睡、复高热或其他家长不能判断的情况,立即就医!
那么,我们家长平时应该做好哪些防范工作呢?
第一,接种EV71疫苗。说起来,我还是重视程度不够。上次带弟弟打疫苗时,还在防疫站看到了新到EV71疫苗的宣传单,却没在意。不过该疫苗只能预防容易引起重症的EV71病毒感染,不能预防其他类型病毒带来的手足口病。但是能够预防最严重的一种也是值得的,推荐3岁以内幼儿接种。
第二,增强免疫力。上周吴晖营养师的一篇?《为什么宝宝重疾低龄化?妈妈要注意了!》?介绍了很多实用知识,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学会识别早期危重症状,医院。重症症状表现:1、持续高热,体温高于39度,且常规退热效果不佳。2、表现出精神萎靡或者烦躁、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站立不稳、呼吸快等一系列神经、呼吸、循环系统异常。另外,据亲历过重症的妈妈介绍,医院通常只能收治轻症患儿,如果是重症需要医院。妈妈们可以提前了解当地医疗情况,万一遇到重症,可以争取治疗时间。
第四,讲究卫生。勤洗手、勤通风、勤晾晒,不吃生冷,避免接触患儿,妥善处理患儿排泄物,流行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地。
第五,医院。这个我要重点说两句。经常有家长不管大病小病,医院。事实上,医院人流、病源密集,特别是医院,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其实,对于病毒感染、情况可控的轻症宝宝,去医院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医生也无非是退热、对症缓解。妈妈们多学习一点医疗常识,在家密切观察即可,不必逢病就医。我这次带俩宝去医院做完检查后,立即让他们在室外通风处等候,避免与人接触。我自知自己也可能带菌,因此我自己也带了口罩。然而就医期间,我看到很多手足口病患儿和家长,完全没有防范措施地在诊室涌动,有的还是感染了EV71的宝宝,交叉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儿子复查血常规,我就直医院进行,没有再去医院凑热闹。
总之,手足口病不可怕,但是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加强防护并具备一些基本医学常识。无论是自处理,还是与医生沟通,对妈妈来说,遇病不慌乱、保持清醒头脑才是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