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幼儿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尊敬的各位家长: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如:流感、水痘、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它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到目前为止,手足口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但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手足口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二、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主要侵袭1~7岁儿童,潜伏期2~4天,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疱疹性咽颊炎主要不是杀病毒,而是在病毒感染时期控制体温,包括局部的症状。

  NO1: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咽峡炎传染性很强,因此最近少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妈妈可以问问孩子,学校和幼儿园有没有小朋友高烧,嗓子痛。

NO2:注意个人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多刷牙勤洗手,餐具用烫水消毒。大人不要用孩子的被子,碗勺。

  NO3:鼓励多喝凉水

  对已患病的孩子要鼓励多喝凉水.凉水有镇痛的作用,逐渐地把创面冲刷干净,不感染了,好的会更快。

  NO4:饮食要清淡

  咽颊炎口腔疼痛明显,孩子大多都有拒食现象。多吃点清淡流质食物,比如稀饭。稍微好一点了可以面条煮烂一点。

  NO5:适当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包括有温水擦浴、冰块冷敷等。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可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

  NO6:病症严重处理

进食困难时,医院采取大静脉营养合剂,采用生理盐水或3%过氧化氢含漱;中药治疗对此病有一定效果,应根据病情医嘱选择用药。









































如何治了白癜风
白癜风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hi.com/jbbj/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