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随着媒体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报道,这种病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还引发了家长们的集体恐慌。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就吓得脸色苍白、两腿发软,有些家长强烈要求医生下重药防止病情加重,有些家长听说附近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就把自己的孩子严密保护在家里,还有些家长甚至定期给孩子吃抗病毒药物来预防手足口病……以上种种慌乱都反映了大家对手足口病存在着很大的认知盲区,因为不了解,所以莫名地害怕与恐慌。
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手足口病真的网络传言说的那么可怕吗?宝宝得了手足口怎么办呢?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病情轻而短暂,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所以不用吃抗生素!),一般一周左右可自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目前有数十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发手足口病,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被认为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柯萨奇病毒感染率可高达80%左右,只是多为隐性传染,只有约1%的宝宝有临床症状,而且大多数可以自愈,但病情严重的时候也可能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哦。
手足口病的症状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宝宝的表现为突然发热,拒绝正常的吃食,只爱吃流质,而且还是要冷的流质食物!流口水,嘴巴发臭,大便很干燥,烦躁不安并且哭闹不停。
宝宝的口腔、手心、脚心都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疱疹性咽颊炎(也称疱疹性咽炎)也属于柯萨奇病毒感染,其中的一部分会转为手足口病,也就是说,手足口病是疱疹性咽颊炎的延伸。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传播途径:粪——口。虽说“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但柯萨奇病毒往往也通过飞沫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而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地方,因为接触密切,也会经过手、衣、物等间接传播。
比如,在幼儿园里,患手足口病的小朋友A用擦了鼻涕或口水的小手玩了小皮球,当A把小皮球传给另一个小朋友B时,病毒也就跟随小皮球传到了小朋友B的手。
手足口病可能遍布全身,以躯干为多,面部和四肢较少,而手足口病患儿的疱疹好发于手心、脚心、肛周,或者好发于四肢关节处的皮肤。
手足口病危险吗?手足口病一般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轻型的手足口,虽然看起来比感冒症状严重很多,但是因为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没有特效药来治疗的一柄,如果体温过高,只需要给宝宝吃退热药物,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绝大部分患儿只需要隔离休养、对症处理就可以自愈。家长只需做好该做的护理,顺应病程发展,孩子多会自行恢复健康。
孩子出现一下症状需要考虑手足口病:
发热、流口水、拒绝吃东西、嘴巴痛、喉咙痛
口腔、手、脚、肛周有红色疱疹或斑丘疹
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让孩子拒绝需要咀嚼的食物,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粥、面、汤羹等软食流质,同时给孩子口服补液盐溶液保证水分和电解质。电解质冰棒也是不错的选择。
重型的手足口病,非常危险,会对宝宝的心、肺、脑造成功能影响,必须住院治疗,否则有生病危险。
重型手足口的表现:
1.持续高烧(体温持续=39℃);
2.发烧伴随呕吐;
3.出现尿了明显减少等脱水症状;
4.宝宝精神萎靡,昏昏欲睡;
5.宝宝手脚抽搐,或浑身无力,或脖子僵硬;
6.皮肤出现大理石花纹;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无论是不是手足口病建议立刻就医!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原则是: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避免感染手口足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给宝宝洗手,家长也要勤洗手。
室内要多通风,宝宝用品注意消毒,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一般一周左右就会自愈,父母们应该理性看待疾病,不要盲目用药,做好宝宝卫生护理,提前接种疫,即使得了手足口也不要过分恐慌,及时就医。最后再强调一次,预防手足口,一定要勤洗手!
成年人可能通过曾经隐性感染或者患病已获得了特异性免疫,患手足口病的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最高。当然,成年人也有可能患病,有少部分家长在照顾完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之后也被传染手足口病。通常,我们在感染病毒后可获得长期而又稳定的特异性免疫,但感染不同种类和型别的病毒后所诱导的特异性免疫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手足口病可能得了还会再得,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早期白癜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