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孩子差一周十个月的时候,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打怪。
疱疹性咽颊炎,高热至40.5,热性惊厥。
当爹妈的,陪同作战。
战毕,总结经验。
不喜,来撕啊。
奉陪。
第一个时期:潜伏期
孩子在接触了疱疹性咽颊炎的小姐姐后的当天晚上,睡眠出现异常。
以往一觉天亮的小睡霸,当晚开始一两个小时哼唧一次,哭声也不太一样,像是哪里不舒服,有话想说的那种有内容的啊啊哭。
眼睛看着你,没有眼泪,不大声,皱着眉头。
如果非要形容,类似如怨如诉。
第二天,白天不太肯自己玩,黏着要抱抱。而且爱尖叫,哭总是有眼泪,不耐烦。但是抱起来就好了。
心太大,还是按原计划,带去了济南。
在济南的三天,续航能力特别弱,几乎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犯困。但是刚睡醒的时候玩的很高兴。吃东西也没问题,甚至吃的更多。
以为出门舟车劳顿和感官刺激的原因,没有理会。就是让他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
接触后的第四天,一大早起来他就拉臭了,我太困,没理,他也翻滚几下睡过去了。等我醒来(估计间隔有一个小时了吧),发现拉拉裤有漏了出来,赶紧处理。当时关心的是还好没有红屁屁。事实上,我该关心是否完成了粪口传播。
tips
一,疱疹性咽颊炎/手足口传播性极其强,一定不能有侥幸心理,一经发现必须马上隔离。现阶段是高发期,如果在非节假日,游乐场里看到学龄期小朋友,憋说话,赶紧跑,能跑一百米远绝不能在五十米停下。
二,打了肠道EV71疫苗也会得疱疹性咽颊炎/手足口,我家孩子就是两针肠道EV71疫苗都打了,还是感染了。不过,打过之后至少不会得重症手足口,重症手足口致死率极高,接种疫苗是目前最安全最经济的预防手段。
三,疱疹性咽颊炎/手足口有一周左右的潜伏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去人多的地方,回来勤洗手,通风消毒不可少。
四,大部分疱疹性咽颊炎/手足口由粪口传播,是同源的疾病。同源是指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但因为这种病毒有很多种亚型,所以它们的症状和临床表现不一样。
简单来说,只有咽颊部出现疱疹,是疱疹性咽颊炎;咽颊、手心、脚心、屁股沟都出现疱疹,是手足口病。
由于它们是同源疾病,而且必须出现症状后才能确诊是哪种,所以有可能今天被确诊为疱疹性咽颊炎,明天手心、脚心的疹子出来了,才会被确诊为手足口。但护理方式都一样。
第二个时期:体温升高期
30号中午12点左右,孩子在午睡时突然开始发热。
出门在外,没有带体温计和退热药,也赶飞机,看他精神非常好,又一次大意了。
回到家已经晚上九点,测了腋温40.1。马上洗温水浴,退到38.5,见他玩得很开心大意了,只是时不时测下温度。
这次体温飙高非常快,38.5复烧到40.5只花了不到半小时。马上喂了泰诺林。
他不肯吃,哭闹。我把他放进背带里安抚。
十几分钟后,热性惊厥。
四肢抽搐后僵直,翻白眼,我们马上给他用冷水毛巾散热,扇风,同时竖抱并且将他身体稍侧,见牙关颤抖,并且嘴唇青紫,马上抬下巴、伸手指进嘴巴等方式让他的气道保持通畅,嘴唇马上恢复血色,抽搐也在一分钟后缓解,眼睛还是斜视。
医院急诊。
说不心慌,是不可能的。头一次见这样的情景,脑子一片空白,只能凭本能在处理。
斜视在十分钟左右才缓解。孩子表情呆呆的,开始害怕地啊、啊地倾诉着哭。
会哭了,放心了一点。
爸爸超速了。20医院,体温降下来了。39.3。此时离吃药已经过去半小时,是药效起了。
医生听了心肺,看了喉咙,说喉咙里都是疱疹,是疱疹性咽颊炎。
开了验血单子,验血结果出来,医生说是细菌感染,建议马上住院吊抗生素,并且口服消炎药。说不然再次发生惊厥很危险。
我看看单子,开了喜炎平、头孢。
我们还是想再看一看,两个人商量了很久,没有同意住院吊头孢,也没有拿药,直接就回来了。挂了第二天卓正的号。
说这个时期的感受吧,只有四个字:难辞其咎。
大意几乎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自责,没有做好隔离,没有重视孩子的异常情况,甚至发热后没有及时处理!任何一个环节做到了不大意,事情说不定就不会发生。
相信经过这次,出门超过一天,包里肯定会有温度计和退热药。有备无患。
tips
这段的tips很长因为发热护理的误区很多……一,关于验血。
首先,在发烧24小时内,血象并不准。其次,并不是孩子发烧感冒了,看验血单子就能看出是否是细菌感染。
裴洪岗医生说过,并不是发烧一定要验血,正确的流程是孩子经医生面诊,怀疑病毒性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才会开一个验血单子确认一下。
而且,血象检查的很多数据只是起参考作用,网上很多什么“一分钟教你看验血单”之类的,不可尽信,没那么简单——医生是至少读八年的,你一分钟就懂验血单,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简单概括就是,验血是为了证实医生面诊后综合症状得出的判断,不是能“指证”细菌感染的“证据”。
二,关于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热性惊厥是体温骤然升高或降低导致大脑出现异常放电活动,从而引起全身肌肉的痉挛性发作。
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发病年龄6月至3岁较多见,一般到6岁后由于大脑发育完善而惊厥缓解,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大于38℃以上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就可以诊断高热惊厥。
5岁以内宝宝的热性惊厥的发生率在我国是3.9%。但是,在同一次高烧中,已经发生过一次热性惊厥的患儿,有1/3会发生第二次,这其中的一半还会发生第三次。仅有1/10的宝宝会有3次或3次以上的复发。
发生了热性惊厥之后,要确定惊厥属于单纯性还是复杂性,这是惊厥后第一时间就医的意义。如果排除了癫痫等疑难杂症或脑部疾病,单纯性的惊厥在十五分钟以内缓解对宝宝的大脑没有任何影响,这是后来卓正医生魏明明说的。
三,为什么不听从医生建议马上住院打抗生素?
一个医生的最大价值在于确诊,对症下药,而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医生容易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滥用药物,没有必要的也用上,反正宁可杀错不要放过。而我上过车宁医生和陈英医生关于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的微课,对急诊医生的说法存疑。
我们商量后决定先给孩子争取多听听别的医生说法的机会,而不是马上给他用抗生素。毕竟他还不到十个月大。
信息搬运工的分割线
分享前面两位医生的观点:
①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都是病毒性的,是自限性疾病,是可以自愈的。只有0.3%的概率会重症,一般都是轻症,所以抗生素是没有用的。
划重点,抗生素对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本身是没有用的。没。有。用。的。
②任何药物都无法阻止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发展成重症,换句话说,前期用了多少药,该重症还是会重症,前期不用药,不重症也不重症。
打个比喻就是,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白天鹅,不是小鸭子。
③目前还没有发现对抗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毒的有效抗病毒药物(被广大人民热议的中药同样没有被证实一定有效。)
即使是重症,医生做的事情也是对症状用药,而不是对病毒。例如,出现脑积水或者颅压升高,就用降颅压的药物;出现呼吸困难就用呼吸机;出现循环障碍就用改善循环的药物。
当然有的家长还是选择开药。尤其出现了热性惊厥之后,去看急诊,如果这时候急诊医生不开药,可能有的家长会有心把医生打到需要给自己开药吧。
四,讲讲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常见的物理降温包括洗温水浴、擦身,多喝水等,退热贴没有物理降温作用——颅内血液是全身循环过去的,贴那一小块有鬼作用。擦浴在短时间内是可以降低体温的,但主要是在30分钟内,然后又会升高,操作不当还会着凉加重感冒发烧,用酒精擦甚至会被皮肤吸收导致酒精中毒。
以上物理降温法只有多喝水是被鼓励的,可加速体内代谢,带走热量。划重点:请珍惜那位生病之后让你多喝水的盆友尤其是男朋友,别吐槽,世界更美好。
不过,不过,真的烧起来了,物理降温法的效果太有限,建议首先服用退热药。物理降温法只是辅助。
目前世界公认的安全退热药是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需要严格按照体重标准和时间间隔来服用,且不推荐交替使用。
常规来说,栓剂比口服又更安全一点,但口服可以调节剂量,栓剂是定量的,有用量过大的潜在风险。(不过我有朋友把一颗栓剂掰掉一点再用,也是办法之一。)
信息搬运工的分割线
至于什么时候需要用药,裴洪岗医生和陈英医生的观点如下:
①在美国儿科学会关于退烧的最新指南里,反复强调的一点是,除非是超高热,发烧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相反是有好处的。有明确原因的发烧,比如严重的细菌感染,自然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发烧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有利于对抗感染,除非是引起的孩子明显不适,并不需要退烧,发烧的治疗目标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去退烧。
②孩子舒适度很难用客观的指标去衡量,美国专家的共识是在39°C以上(中国指南是38.5°C以上)孩子会比较难受,除了一些有遗传代谢病、心肺功能疾病、癫痫等疾病的孩子,如果没有明显不舒服,健康的孩子在39°C以下不需要退烧,自然不需要擦澡也不需要冰袋。
③发热只是症状,不是疾病,只是身体为对抗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发热通常是由病菌感染导致的。它通常是无害的。发热调动免疫系统来对抗病菌,帮助清除病菌。我们平时使用一些方法退热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对抗发热带来的不适与疾病,让孩子感觉舒服一些,对于发热,我们更重要的是寻找发烧的原因。
一般的发热不会引起大脑或神经系统的损伤,除非持续41°C以上的高热。如果导致发热的病菌同时进入大脑,引起脑炎、脑膜炎,就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所以“坏脑子”的是进入大脑的病菌,而不是发热整个症状本身。
说人话就是,不要怕发烧,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但是发烧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还是给他退热吧,物理降温只是辅助手段,该吃退热药的时候就吃,不要瞎吃。
我的退热药白名单是泰诺林和美林,至于别的,要么不确定有用,要么不确定无害——对我说的就是中药——不信您看看盒子,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是不是写着尚不明确?
再者,复合成分,怕用药过量,毕竟孩子还小,代谢能力有限,多一点剂量会造成什么伤害谁知道呢。
这个话题点到为止,我怕中药粉打我。而且选择什么药是每个家长在充分知情后的自由。他人无须过多评价。
第三个时期:积极护理期看完急诊回家,我们两人开始分工,爸爸负责看护前半夜,我负责后半夜,每20分钟测一次体温,擦汗,睡得不安稳时候安抚。
晚上10点喂了泰诺林后,一觉哼哼唧唧睡得并不安稳,时不时要安抚一下,到了31号凌晨四点半,药效过去,体温一下又飙到38.8。赶紧又喂了一次泰诺林。
不出汗,退热就慢一点。于是我让孩子吃奶。其实吃奶比起喝水更有优势,因为发高烧一般都是闷烧,不出汗,吃奶要很用力,所以容易出汗退热。
空调是开到了27度,孩子只穿着背心包屁衣。时不时吃奶,时不时擦汗换衣服。护理的要点是千万千万要散热而不是捂汗。
大清朝已经灭亡了,捂汗这种落后且危险的方式应该摒弃了,如果哪个医生让你捂汗,可以直接投诉他。
就这样熬到了天亮,我们俩都没心思没精神上班,也不敢去上班,就请假在家继续观察。好在,并没有再次发生惊厥。
白天,孩子啊啊啊啊叫的次数明显增多,应该是喉咙有泡泡不舒服,又不会说话、表达不出来的原因。所以只能啊啊啊啊地叫,发现叫并不会缓解不适,就开始低低地饮泣,不肯喝水,小模样甚是可怜。
继续嗜睡,我们很困却再也睡不着。终于熬到预约的时间点,去看医生。
去到时候测了38.7,看完医生就39.3了。当时离上一次吃退热药已经有七个半小时,预防他再次烧到40度,又喂了一次泰诺林。
医生听了我们的描述,也看了前一天晚上的验血单子。果然,同样一张单子,在她面诊完之后,判断是“目前从化验单和症状不能体现细菌感染”,告诉我们放宽心,观察三天,如果退烧好了,就是单纯的疱疹性咽颊炎,如果高烧持续不退,或期间出现任何异常,马上就医,排查是否继发了细菌感染。
同时医生指出了我们护理的误区:几分钟的惊厥不会影响大脑,惊厥时气道痉挛发生闭合导致缺氧是正常的,短暂缺氧也不会影响大脑,不需要强行掰开口,伸东西进孩子口腔——他并不会咬到自己舌头,伸手指反而会被孩子咬到,伸笔啊勺子更有咬碎误吞危险,不建议使用。
同时,物理降温方式效果有效,不应该在发现烧到40.1度时候首选洗温水浴,而是马上喂药。不然孩子高热一般来的很快,容易导致超高热。
由于我们去看医生时候没有随身带泰诺林,在医院温度飙升了所以开了一瓶泰诺林。因为喉咙疼他不愿意喝水,我请求医生开了几包口服补液盐三号备用。
这就是全部的药,没有抗生素消炎药,也没有中成药,没有喷喉的药物,因为医生觉得不需要。
回到家,继续观察护理,孩子喉咙肯定是更疼了。在医院的时候,我请求医生给我看了他喉咙的疱疹,发红的水泡,一排,可见的就至少四五颗,不知道看不见的地方有没有。他不仅拒绝喝水,也开始拒绝喝奶,甚至拒绝吞口水,大口大口地流口水,吐口水。
着急,用尽一切办法给他喝水。比如,换个新的吸管杯,比如,用大人的吸管给他吸,比如,用注射器打进去嘴里,比如,直接给他敞口杯。
通通效果甚微。
想起医生说必要时候给他喝点凉水甚至冰水,可缓解疼痛。就把水杯放进冰箱冻了给他喝。果然,冰水他很喜欢,咣哧咣哧喝,等爸爸觉得不放心,抢回来,他已经一下子喝了五六十毫升。抢回来还大叫,表示还要喝,应该真的是渴的够呛。
我就抱过来喂奶,可能是冰水喝了太多,也可能就是喝奶太急,他突然一阵反胃,大口大口吐奶,把自己的衣服,我的衣服,床单被子,通通吐湿。
又是一阵手忙脚乱。
凡事真的不能用力过猛。冰水不是不能喝,但是不要太冰,也不能过量。
体温还是退不下来,药效过了就又烧起来,只能继续靠泰诺林压着。
变得更加黏人,我们俩都不能离开他的视线。话也更多了,这话唠,喉咙疼到口水都不肯吞却更爱说话了。叨叨叨不停表达。
时不时测下体温,让他对温度计都开始抵触,喂药后不肯睡,爬到爸爸身边叨叨了好久,然后拿温度计去滴爸爸,又不会按,就在那里叨叨叨,我就教他按,又在我额头按一次,然后准备给他额头测时候他果断伸手打开。
我问他,宝宝不喜欢温度计对不对。他特别肯定来了一句:嗯!
哎。
每次换尿不湿也比平时轻很多,几乎都是一两泡尿(平均五小时才换一次)。怕脱水,冲了一包口服补液盐,千方百计哄着他一点一点喝。
抱他他会趴在我肩膀上,用为数不多的六颗小门牙咬我,一边咬一边嗯嗯嗯地表达,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他很疼。
一天换几件衣服不说,口水巾都要好几条。
从30号12点开始,就这样烧足38个小时,喂了五次泰诺林,且第五次药效过了之后,体温才终于控制在37.8以下。
tips
一,看医生不代表不需要物理降温和喂退烧药,最好去看医生的时候也带着药去,一来方便医生知道孩子吃过什么药,二来如果病情有反复来不及回家喂药。
泰诺林、美林等开封后需要在25°以下储存,并且开封两周后必须丢弃。
二,一定一定要保证水分的摄入。冰水或者凉一点的水是可以喝的,但不能一次性喝太多,以免使肠胃应激反应。少量多次地喝,冰水不会引起拉肚子,相反,温水会刺激患儿的疱疹患处,引起抵触心理或者造成更大伤害。
三,口服补液盐应该家里也备上,预防脱水时候可以用。发烧、腹泻、中暑等都容易导致脱水。
四,贴上魏明明医生的护理建议,供参考。
看不清可点开大图
第四个时期:隔离恢复期
不高烧了,就没有再喂退热药,只是继续喝水,继续穿得很少,继续开空调,继续观察。
过了48小时以后,慢慢的体温平稳在37.1左右。烧终于完全退了,这是第三天。
第四天,孩子喉咙里泡泡开始发白,可能痒,他总是想伸手去抠,而且紧闭嘴巴。还好,愿意喝水了。上午就喝了毫升。奶也正常喝了。还愿意吃了米糊。口水也不流了。
孩子手上却突然出了疹子,让我怀疑是不是手足口,结果第二天又没了,让我怀疑是不是齐发幼儿急疹。又或者,单纯只是热痱子?
总之,不敢掉以轻心,怕病情杀一个回马枪,疑神疑鬼地过了一天。
护理么,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不要捂着。
勤通风,勤洗手,勤消毒。
密切观察。
不要接触别的小朋友。
给流食或者半流食。
多喝水,多喝奶,多睡觉。
第五天,泡泡变白了,吃东西正常了。喝奶喝水吃辅食,都很配合。
孩子打怪任务完成,顺利升级。
全文完。谢谢阅读。
写在后面的话
首先要谢谢爸爸的信任和勇气。
我做了很多的功课,但是我胆子真的小。所有的意见和建议,我只负责提出来,爸爸不拍板决定,说不定孩子这次还是逃不掉没必要的抗生素了。
家长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心态。要有知识储备。
起码,我会要求自己做到,孩子每发生过一种状况,我就去研究这种状况背后的原因、处理方式、处理原理、副作用等。下次再来,有心理准备。
不要说“有多少知识储备又怎样,还不是要听医生的”,我认同这句话,但是,有知识储备,心里就有底,就有选择的能力。知道这种情况下是马上听眼前这位医生的,还是时间还允许,还可为孩子争取一下听听不同医生的看法。
每种选择都有风险。多学习一点,少焦虑一点,盲目自信和惊慌失措对孩子和自己都是无益的。
孩子啊,我们爱你,我们一起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